我和学生“拉过钩”

时间:2022-09-10 04:06:37

我和学生“拉过钩”

一、背景和主题

上学年,我中途接了五(3)班。刚接班,孩子们给我第一印象是:自负、浮躁,但课上大多数同学反应快,思维敏捷,觉得还不错。可是随着了解的深入,问题接踵而来:自我意识太强,没责任感;缺乏进取之心,习惯养成和知识掌握等方面均令人担忧。

为了改变现状,我制订了一系列奖惩制度。但这班孩子根本不吃这一套:受表扬了立刻沾沾自喜,三分钟热度:被批评了,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学生的不配合没有让我气馁,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反思。觉得班级散漫,是因为学生没有方向感,同时自己的工作方法过于简单,没有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经过酝酿,我们的《约定》产生了。

二、做法和反思

案例一:

接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每次上课铃响起班上仍乱糟糟的,任凭教师的暗示、提醒,仍有部分学生安静不下来。如何让学生从心理上把被动等待变为主动期待?首先我让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上课铃响起我们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充分交流想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这样的约定:“预备铃声响,快速进课堂,坐好期待老师到来。”有了这个约定,第二天的数学课上,当上课铃想起时,我们班早已一片寂静,几十张微笑的脸,几十双期待的目光齐刷刷转向我,一种激动、幸福的感觉顿时从我心底涌起,此时我让学生评价自己的表现,全班学生均在记录本上画上一个笑脸。我和孩子们带着这种愉悦的心情,开始了新的一课。

反思:

教育者面对孩子们的“表现差、不听话”,往往过多的依赖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其最终结果起到控制孩子的作用。然而,控制最终导致孩子:学习兴趣丧失,主体意识淡薄,消极对抗。

其实,每个孩子内心都非常渴望被他人尊重、理解,如果我们能够创造环境,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共同商讨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事情,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会随之增强,他们会把所做的一切当成是自己的事情,并且努力去实现。

案例二:

教学中,我发现班上学生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依赖心理,凡涉及需要自己决定的事,要么谨小慎微、畏手胃脚,要么茫然失措、一筹奠展,与平时张扬、开放的个性形成强烈反差。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氛周,为此我和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达成这样的约定:“能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能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能告诉大家自主解决了哪些问题,成功者的笑脸是最美的。”

反思:

很多教师对本该属于学生的决策权不敢也不愿放弃,或只赋予对学生来说无关紧要的选择权。怕学生“失控”。怕学生违背自己的意愿。太多的“怕”,剥夺了学生自我决定的机会,削弱了学生身上的动力,对学生自主发展极为不利。如果教师让学生觉得自已能够在学习中自我决定的话,他们就会有更强烈的自尊心,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也会增强。

案例三:

分析发现教师的权威和人为设置的竞争,导致师生之间和学生彼此之间关系对立或孤立。人际关系的不平等、不和谐,不仅有碍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形成阻碍。《约定》中我把自己的一些教育意愿,巧妙地与学生的意愿合二为一,形成集体的意愿,通过集体去影响、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觉到一切都是在集体的感召下,并不是慑于教师的权威。另外,我们班学生每天有项特殊作业――三言两语。即依照《约定》,对自己当天学习情况简单评析、小结,且记录下来。诸如:今天有哪些精彩表现?哪些地方做得让自己最满意或最不满意?如何改进?并不定期在全班交流、总结。每当学生说到自己精彩的表现,脸上总洋溢着自豪和自信:说到不满意的地方,流露出的是不好意思和愧疚;说到怎样改进,叉会把征询的目光投向老师和同学。每个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真实流露,孩子们学会了友善、包容、分享,他们会为某位同学点滴进步喝彩,也会为某位同学的失败鼓劲。

反思:

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孩子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争辩、挑战权威,从而达到真正独立自我表达和展示,同时,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学会共享和分享信息,使合作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以上仅是《约定》实施中二三例,诸如此类的事例每天都在教学中发生着,伴随我和孩子们共同收获成功,品尝失败。我想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值得去品味、去思考。

上一篇:聆听指导,解决困惑 下一篇: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