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产业链深度整合 外企绑定央企寻出路

时间:2022-09-10 03:51:20

风电产业链深度整合 外企绑定央企寻出路

国内风机生产商与外资企业合作的趋势,在去年即开始显现。而最新的进展是,一些外资企业也将加入这轮设备商与开发商捆绑的产业链的整合。

2011年风电行业可谓“命途多舛”,但相对于损失些发电量的风电业主们来说,这个冬天之于设备商们要更加严酷。

当许多北京居民因为阴霾天气而开始思念往年冬日的大风天时,“风太小”的问题早已让风电业主们困扰了好久。

“与往年相比,2011年下半年整个北方的平均风速要小1米/秒左右,这就意味着发电量减少了很多。”大唐新能源副总经理胡国栋表示。他将此总结为,气候上的“暖冬”加剧了行业的“寒冬”。

实际上,因为年初风机脱网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蝴蝶效应”,2011年的风电行业可谓“命途多舛”。但相对于损失些发电量的风电业主们来说,这个冬天之于设备商们要更加严酷。

“你要活下去,就必须从别人的嘴里抢肉吃。”一家风电设备商的销售经理杨凡(化名)表示。

2011年12月15日,国家能源局公布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目标,其中风电的目标为:到2015年风电装机达1亿千瓦,年发电量1900亿千瓦时,其中海上风电500万千瓦。

“按照这个目标及我国已有的装机量,接下来的几年每年的新增装机也就1500万千瓦。”胡国栋分析。

而硬币的另一面是,仅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和东方电气三家企业,2010年在中国的装机容量就达到了约1074.45万千瓦。而考虑到全球经济低迷的现状,在短期内国内任何一家企业的出口业务,都不太可能出现飞跃式的增长。

风机设备产能过剩是现实情况。

前路如何走下去?仅从眼下的信息披露来看,一些行业内人士猜测,2011年增势依旧迅猛的联合动力,极有可能成为新增装机最多的企业;而此前高调进入风电行业的三一电气则多次被传退出,“逼得”其总经理吴佳梁不得不召开媒体见面会辟谣。

如果不考虑联合动力与三一电气的背景,将两家企业过往的发展曲线做简单比较似有偏颇,但这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风电行业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你也可以把这样的现状归结为‘国进民退’。”杨凡说,“这不单是风电行业特有的情况,只是这个行业的许多特点都决定了国企,尤其是与发电企业关系紧密的国企更加有优势。”

这样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足以佐证的是许多企业都试图“捆绑”一家发电企业,这其中不乏外资企业的身影。而对于一些“傍大款”未遂的企业来说,市场拓展可能要难得多。

产业链深度整合

“支撑”关于三一退出传言的另一个论据,是三一与大唐的合作没有最后落实下去。“三一过去曾试图谋求与大唐成立合资公司,但是大唐最后找到了沈阳华创风能有限公司(下称华创风能)。”

2011年7月28日,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与华创风能在青岛签署战略重组协议,大唐集团以70%股权控股华创风能。

2006年,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和青岛国电蓝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了华创风能,总部设于沈阳,建有沈阳基地、青岛基地和通辽基地。前者以风电机组制造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股,占总股本的49%,后者以货币资金入股,占总股本的51%。

华创风能青岛基地刘姓负责人透露,2010年7月,大唐山东新能源公司就已与华创签订了入股协议。“重组之前,华创风能约1/3的风机都销售给了大唐。虽然2011年多数风机制造商面临着订单减少的压力,我们的销售业绩预计比2010年提高50%。”

胡国栋并未解释大唐集团选择华创集团的具体原因,“整合之后,设备商能够按照我们的要求来量身定做风机。”他同时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大唐新能源在选择风机时会完全将其他厂家拒之门外。

“地方政府为了吸引设备商去投资建厂,往往把风资源作为置换给了他们,在优质风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选择风机时除了看质量、价格的因素之外,设备商如果手中握有风资源,我们会优先选择。”胡国栋说。

在一些外界人士看来,这也是大唐没有选择入股三一的原因之一。相比在北方“深耕”多年的华创风能,三一在风资源方面乏善可陈。

王中炯却并不承认。“大唐可能只想和一家设备商合作,我们联系得晚了一点。”

三一电气一名高管表示,最终没能合作成功的原因是大唐提出的条件略显苛刻:大唐提出要控股,但只能保证优先使用三一的风机。

不过,这可能让三一电气又一次错失快速发展的良机。至少,由中国风能协会统计的一份数据显示,不少开发商所选用的主要供货商都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根据这份名为《2010年市场前十风电开发商主要机组供应商供应比例》的图表,龙源电力2010年将最大的订单给了联合动力,占到其2010年装机总量的28%;国电电力2010年新装996.7兆瓦,其中约897.03兆瓦由联合动力供货;大唐新能源最大的供货商仍是华锐风电,占到22%,但华创风能以16%紧追其后。

实际上,风电开发商与设备商联姻远非行业新趋势。2010年底,华电集团与江苏新誉风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双方共建新能源设备生产和工程工程包的股份制公司,其中华电集团占股51%,江苏新誉为49%。

几乎是同时,华电集团的二级单位国电南自则以2.88亿元参与了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的定向增发,获得18%的股权。

外资企业绑定央企

国内风机生产商与外资企业合作的趋势,在去年即开始显现

而最新的进展是,一些外资企业也将加入这轮设备商与开发商捆绑的产业链的整合。本报记者获悉,Nordex(北京)风力发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正在与华电集团洽谈共建合资公司。

Nordex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始于1995年,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国外风机制造商之一,截至2010年Nordex在我国累计装机524.7兆瓦,位居设备商排名第14。但在新增装机榜单中,Nordex排名未能进入前二十。

一位接近Nordex的人士称,德国企业Nordex今年在欧洲销售受影响较大,因此迫切希望在中国市场上有所突破。“Nordex已经和华电沟通了大半年,有可能在春节前就会有结果。”

欲在中国市场上发力的外资企业并不仅是Nordex。但考虑到中国的电力市场相对封闭,寻求捆绑的企业也并不鲜见。

2011年12月8日,西门子与上海电气签署协议,共同成立两家新的合资公司以专注于中国风电市场。在即将成立的两家合资公司中,西门子占有49%的股份,上海电气占有51%的股份。其中一家合资公司将会面向中国市场和西门子全球供应网络,研发和生产风电设备。另一家合资公司将负责在中国地区的风电设备的销售、市场推广、项目管理、项目执行和服务。

国内风机生产商与外资企业合作的趋势,在去年有所显现。2010年9月26日,哈电集团所属电机公司与GE签订协议,在江苏镇江成立哈电通用风能(江苏)有限公司,电机公司持有51%股权,通用电气持有49%股权。同时,电机公司还收购GE能源(沈阳)有限公司49%股权,并更名为“通用哈电风能(沈阳)有限公司”,双方由此搭建了全方位合作关系的平台。

“类似合作的根基是外资企业想要以技术换市场。”一位熟悉风电行业的人士说。尽管上海电气和哈电过往在中国风电市场上占比并不算太大,但是这两家企业连同东方电气,是中国三大电力装备企业。

一位不愿具名的发电企业人士表示,因为风电的质保期是5年,所以更倾向于与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如果几台风机一出问题,企业就赔不起,跑了,我们找谁去?”

而出于这样的考虑,这名人士认为诸如联合动力、上海电气等央企今后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上一篇:全球并购跌谷底 下一篇:吉利欲进欧洲市场 亟待沃尔沃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