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2-09-10 03:32:54

试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分析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外在原因和自身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29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在现实生活中,从女大学生到女职工,女性的就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问题。在许多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中,都指明只招男生,就业性别歧视的情况普遍存在。即使标注性别不限的岗位,实际招的大多还是男生。真正愿意招女生的,大约只有三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凸显。本文就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就业形势严峻。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的步伐加快,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形势就更加严峻。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

2.传统文化偏见的影响。在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传统性别偏见与歧视,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是根本原因。尽管法律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但数千年“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历史文化已作为一种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头脑中。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更多的是贤惠温淑、端庄持重、遵守传统、相夫教子。社会对男女两性不同的行为期待不仅影响到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职业选择,同时也会影响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

3.用人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资源条件下追逐个人效用最大化。对用人单位而言,即利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组合追逐利润最大化。总之,用人单位要全面衡量使用某种劳动力的“性价比”。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等等,用人单位需要为此付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使得“女牌”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牌”劳动力,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二)自身因素

1.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无可否认,男女有别,两性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女性的生理负担比男性要重得多,使女性在择业中处于弱势,她们在一生中要经历月经、怀孕、生育、哺乳等过程,特别是在女大学生毕业以后,从结婚到生育、抚养孩子要消耗女性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此期间,女性不能像男性那样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中,必须将时间和精力在孩子、家庭和工作之间分割,而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工作,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显著差异就是女性承担着生育孩子和哺乳的任务,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中断。所以,生理上的差异及由此导致的生命周期的不同,与传统的家庭角色观念相结合,造成了女性在就业中的不利地位。

2.女大学生本身受传统文化观念的消极影响。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社会上往往将女性生存的空间限制在家庭,将女性生存的意义限制在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上,将女性同男性的关系界定在依顺、服从、服务、性吸引上,并以此得到男性的呵护、爱慕、供养、资助和指导。与此同时,“男强女弱”的传统文化也部分消解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使女性在“我不能”的阴影下放弃了开发自我潜能的努力,使其生活领域更加私人化,附属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女性处于两难境地,形成双重人格,一方面诅咒传统,另一方面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传统的卫道士。女性角色的传统定位和男强女弱的社会论调,在一定程度上使女大学生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抑制了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3.女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质量,注重毕业生的思想素质、在校表现、事业心和吃苦耐劳精神,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当一部分女生片面看重学习成绩,不愿参加更多的文体活动和其他社团活动,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她们虽然学习成绩占优,能力却较单一,在工作能力、社会经验和适应能力方面与男生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

(一)政府加大公共政策的调整力度

女大学生就业既涉及到中国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象征着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可以说既是一个具有复合性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政策问题。公共政策对于女性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针对女性就业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显性化态势,政府不应采取消极形式的公共政策,而应通过制定积极形式的公共政策,创造女性公平就业的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对就业中的机会均等与公正程度进行适度的调控。尤其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充分认识到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障碍与困境,制定出相应的补救政策或相应的补救条款,同时对政策可能造成的歧视和不公平现象进行限制。

具体说来,首先要规范企事业单位的用工行为,保证男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公平竞争。用人单位的行为要受到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范,应该使劳动力市场竞争建立在知识、能力的竞争上,杜绝人为因素、观念因素和性别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对于就业中存在的侵犯妇女权益的行为,应制定出惩处和补偿的条款细则,对性别歧视的案件及时有效处理。

此外,要建立与完善相应的女性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单个企事业单位不会因为招收女大学生而增加雇佣成本。政府应当将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实行社会统筹。企事业单位不愿聘用女大学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女性特有的生育责任和家庭责任。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降低企业招收女性职工的成本,改革原有的由企业负担的生育保障制度,将妇女的生育价值补偿从企业中分离出来,由社会承担并补偿。只有建立统一的、独立的生育保险险种,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和监督生育保险基金的运行,才能真正实现生育的社会保障。通过实行女性社会保障制度,使用人单位对男女劳动能力的评价和用人标准更为合理,消除他们使用女性劳动力提高人工成本的顾虑,为实现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利提供了先决条件。

政府还应该积极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化家庭服务,女大学生工作后面临结婚、孕期、哺育幼儿成长等事务,这占去了女性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用人单位不愿接受女大学生工作的主要原因。各国实践表明,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加强家政服务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使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工作上,从而提高其在就业上的竞争力。

(二)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

政府提供积极的公共政策是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条件,但这并不是对女大学生提供保护性就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女大学生自身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女大学生应该自觉提高就业竞争力,靠实力寻找适合自己的那份工作。

1.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女大学生自身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自我完善。女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彻底摒弃“女子无才便是德”及“女性是弱者”等传统观念,摒弃自傲或自卑心理,克服依赖心理、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等不良就业心态。要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丰富自己。在心理上要有自信心,要相信自己和男生一样有实力,要敢于竞争,克服胆小、怯懦等自身心理障碍,保持良好择业心态。女大学生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寻找适合自身生理特点的行业单位,开拓进取,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道德,适时抓住成才的机遇。

2.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1)女性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强于男性。有关研究表明,女性运用语言的能力比男性强。随着年龄的持续增长,知识的积累、女性驾驭语言和运用文字的能力会更加出色。一般说来,女性从事文学整理、编辑、翻译以及教育工作和接待洽淡工作,更能发挥其特长。(2)形象思维能力的优势。女性在三维空间的认识能力上往往略逊于男性,但她们在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密上却普遍具有优势。在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工作上,往往能创造出使人感到优美、典雅、和谐、细腻、新颖的作品。在文学创作和艺术表演中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交往能力的优势。女性普遍温柔、和蔼、易与人相处,感情也丰富且善于倾听或体谅别人的处境和困难,在社交场合或工作协调中能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女同志从事商品推销、对外联络等工作具有较大优势。(4)管理能力的优势。正如女性善于管理好小家庭一样,女性也同样善于管理好工作,她们也可将办公室作为自己的第二个家整理得有条不紊,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能够接受新事物,不固执己见,能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对工作认真负责,专一且有耐心,对于单调的工作往往也能孜孜不倦。

所以,女大学生应立足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勇敢地参与就业竞争。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树立起正确的就业意识观念和具备了良好的自身素质之后,关键还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关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是:专业知识技能,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大学生在校期间及走出校门的一段时间之内,是一生中知识汲取的高峰阶段。然而,知识的汲取和积累并不是成才,也并不意味着你的能力就有多强,关键还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每一个立志成才的大学生,都应该具备很强的创造意识,在创造过程中才能开拓奋进,有所作为。所以,女大学生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多走出校门,学习一些社会经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女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社会,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作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勇敢地参与就业竞争,并学会推销自己,积极创造就业条件,把握机遇,迎接就业市场的挑战。

上一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浅析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