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时间:2022-09-10 03:15:35

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自主学习是指摒弃学生学习中的“机械性”,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参与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积极的探索中,提高能力,找到成功的乐趣。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将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即学习中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所要探究与解决的问题,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探究中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学习的欢乐。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

一、 注重资源整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地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己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创设分苹果的情境:幼儿园老师要分苹果给小朋友,请学生用掌声表示每个小朋友分到苹果的个数: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学生鼓掌4次。)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学生鼓掌2次。)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这时,许多学生愣住了。教师问:“为什么不用掌声表示了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每个小朋友只能分到半个苹果,所以就不能用掌声来表示了。”教师追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们被问住了。此时,对一种新的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愿望,产生了急于解疑的迫切心情,探究兴趣也由此而生,学生的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知的学习。

二、 改变固有的教学方式,加强动手操作,注重知识生成的过程

动手操作时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感性材料,让他们只爱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周长与面积的对比》时,学生为了弄明白周长相等而长宽不等的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如何做实验验证自己观点的积极性非常高,于是一学习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开始了:用等长的细绳在钉子板上围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把结果填入表内。

三、 放时空,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

荷兰著名的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教学是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如果我们给孩子们留下了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他将获得发展的主动权。让我们的学生在积极的探索中,体验自我,体验成功,发展能力,真正实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上一篇: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下一篇:试述提高音乐考生应考心理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