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

时间:2022-09-10 02:33:21

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

复习是一种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整理的过程。它能完善、填补、改造学生已有的零散的知识结构,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框架,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复习指导,有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获得理想的“即时效应”。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点,考试的中所占分值也比较多。《课程标准》关于高年级段阅读的要求明确小学生应达到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能力;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的能力;有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的能力。

指导学生做阅读练习,无疑是阅读复习的基本手段,但要把着眼点放在通过复习使阅读能力得到系统化的提升方面。结合小学六年级毕业测试中阅读部分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谈几点复习建议:

(一)、要抓住重点课文或典型的段落进行训练,同时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精心选择一些合适的短文作为补充。

(二)、在复习中不断总结方法。如: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课标中提出的“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本身就是概括的要求。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概括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应该达到“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人物事物的主要特征、说明问题的基本要点。”

实际考察中发现,学生叙事的文章,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往往在“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用简单的话来表达”方面存在问题。

例如,要求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来用简单的话概括主要内容。结果,学生出现了如下问题:“概括――主要讲了作者双腿瘫痪后不想活了,后来在妹妹的鼓励下找回了自信和勇气。”“作者最后战胜了病魔,但是他的母亲却死了”“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她生病了。”“一个男孩双腿瘫痪了,一个女孩还没成年,一个母亲得了肝病,后来母亲去世了。”,从学生的答案看,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抓不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母亲在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仍然细心的呵护照料自己残疾的儿子、没有成年的女儿,即使到临死之前,还在念叨要他们好好活下去。”

复习时应先安排情节比较简单、人物较少的文章,练习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安排情节稍微复杂、出场人物较多的文章,来联系抓抓住主要的人物、主要事件,逐步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

2、理解词语的方法:

(1)先弄清词中重点字的意思,然后再连起来考虑整个词的意思。如“秉烛夜游”,先弄清“秉”的意思,整个词的意思便好理解了。

(2)结合上下文,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 从考查能力的角度来讲,命题中出现的词语理解,一般不是要读懂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因为对于学生来讲,字面意思不理解,往往需要借助工具书。而工具书又不能带进考场。如果是熟悉的,学生能背写下来,命题中安排这样的题目,则往往是在引导老师教学中“死记硬背”。把握“引导培养能力”的命题导向,词语理解一般是在文中表情达意方面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因此,在阅读复习中,词语的理解重点,应该放在解决理解词语在文中表达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的意思,体会这些关键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特殊作用。

(3)换词法,就是把要理解的词换上它的近义词,先理解近义词;

通过增删掉改的方式,来体会一些关键词语在这里表达出了怎样的特殊的意思,不是别的词语、别的写法所能表达的意思。在一次次练习中,感悟一些基本的规律。一般来讲,关于表情达意作用的分析,侧重点应该放在“所选用的词语表现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强调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换用或去掉词语,效果为什么就不好”上面。其中包括一些“实词”,还包括一些在表情达意上其关键作用的虚词。

(4)分合法,先弄清每个字的意思,在合起来。

3、关于句子的理解和作用的赏析。

实际考察中,关于读懂句子的意思,一般有这样几类:第一类: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第二类: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第三类:各类不同的句式意思的不同点。

从实际考察看,学生不能准确体会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有如下具体表现:不能把句子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能在全文的整体联系中去理解;不能揣摩作者的背景、当时当地的情况来理解;不能揣摩出作者话语背后的意思;运用了修辞手法作用的句子的意思,答案泛化;不能分析体会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表达出的事物的具体特点,不能体会出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只能意识到各种不同表达方式(比如陈述、疑问、感叹、把被转换、倒装、无主句等),不能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某六年级毕业试题选了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针对母亲看到作者狠命地捶打腿时说的话,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你怎样理解母亲说的话?

学生答案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形:“母亲非常心疼儿子;强调了伟大的母爱;母亲鼓励儿子,强调了无论怎样,都要活下去。”

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这样的内容:第一,语言描写表达出了当时事物怎样的特点;第二,这样写在表情达意上起什么作用。但是,从学生的答案来看,不能够分析母亲当时为什么这么说。这句话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上母亲说的是“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先自己好好活着。这是一语双关的句子。而对于母亲这些话外话的意思,“我”由于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想过,直到后来妹妹告诉我,“我”才知道。

在阅读复习中,针对这些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关键作用的那些含义深刻、运用了不同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明显有独特用意的的句子、一些运用了关联词语来的句子,来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读书,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去体会表达出了“人物、事物、景物怎样的特点,表达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独特情感和思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体会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用自己的简单的话来表达出“作者所表达的基本的思想观点、说明的道理、表达的情感。”

实际考察中发现的问题是:不能针对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事物、主要特征的介绍,来思考作者的表达意图――要表达的思想观点、说明的道理;不能从作者在对具体事物介绍描写的语言中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态度;套用一些泛泛的语言来回答题目。

(1)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母鸡》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的过程。根据这一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想想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母爱的赞颂。

(2)联系针对一些关键的语句的表达,特别是一些有概括力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作者的意图;

在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3)通过分析题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文眼”,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们分析题目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那么题目中为何以“亲人”相称呢?这是因为在朝鲜战场上,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一家、牢不可破的深情厚谊,这样分析了课文的题目也就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4)练习“将泛泛的套话在本篇文章中具体化”――例如:阅读了《秋天的怀念》,要求学生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能说是“歌颂了母爱”,而是“作者被自己身患绝症还时刻关怀、呵护着自己的母亲永远的感动着,永远的怀念着”――写出母亲的人格特点,本身就是作者的表达意图。

总之,教师应把对学生的浓浓爱意化作无尽的教育智慧,去换取学生学习的点点快乐;使学生实实在在地爱上语文、享受语文!

上一篇: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下一篇:让学生成为“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