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凤鸣乡:跟着“口袋”好挣钱

时间:2022-09-10 02:11:59

内江市凤鸣乡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仅0.64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经过多年实践,该乡探索出一种“公司+口袋”的新型劳务输出模式,实现了跨区域的订单式、定向型、有组织、成规模的劳动力转移。

在“公司+口袋”模式中,“公司”――凤鸣建筑公司,对“口袋”实行管理,负责总体调度农民工、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统一维权和向用工单位出具相关票据等事宜,收取一定的管理和服务费。而“口袋”――劳务输出经纪人,亦称项目经理,对公司负责。一般情况下,劳务输出经纪人代表公司在外联系业务,在公司组织调配下,把农民工带到工地,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并向农民工直接支付工资,获得劳务承包费。

引导转型,搭建转移平台。凤鸣建筑公司为凤鸣乡的集体企业,原是一家具有基础建设、劳务输出等综合功能的建筑公司。因建筑资质等条件的制约,公司已不再适应市场需求,面临关闭破产。但在多年的实践中。公司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信息灵通的人。根据这一情况,凤鸣乡党委、政府及时介入,引导公司转型,建立起“公司+口袋”的新型劳务转移输出模式。他们将公司的主要业务转移到劳务专业承包上,确定凤鸣建筑公司为法定劳务输出平台(在外设办事处),并运用市场化手段有组织、成规模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开发劳动力这一“优势”资源。到2000年初,公司逐步转型为专门从事劳务输出(劳务专业承包)的一级劳务公司。

合理布点,健全转移网络。凤鸣建筑公司在经济发展较快、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较多、就业容量大的省(市)建立分公司或办事处,逐步构建起立足本地、面向全省全国的劳务转移输出网络。他们以凤鸣建筑公司为中心,各驻外办事处为点,各大小“口袋”为线,引导全乡劳动力实现最大限度的异地转移。在选择驻外办事处人员和“口袋”时,他们注重把信息灵、业务广、诚信高、实力强的人士确定为分公司和办事处负责人。代表公司在外承揽工程。目前,公司已在成都、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建有办事处20余个,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凤鸣乡大小“口袋”有400余人,主要从事建筑工程劳务承包。成都办事处负责人余新文,常年在成都联系劳务工程。每年为本乡输出劳动力1500多人。

多元培训,提高转移质量。针对劳动力大量外出的状况,凤鸣乡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根据农村种养特点,分别集中组织开展小春、养猪等技能技术培训。同时,利用广播、电视、院坝会、板(墙)报等形式,适时进行用工培训,即每年利用春节后一段时间,集中3~5天分别对即将外出务工的农民进行集中培训。此外,他们还重点就权益保障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并编印相关资料发给农民。除鼓励在外务工农民自觉参加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外,凤鸣建筑公司在与用人公司签订协议时,还尽可能地争取由用人公司免费代培训的名额。2006年,凤鸣乡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1970人,颁证535人;由省建三分公司成都代培训141人,颁证141人。

真诚服务,解决转移忧患。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留守家中的几乎为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使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在外务工,凤鸣乡实施了多种惠民措施。一是成立助农队。除日常农技指导和服务外,乡农业服务中心还组织了一大批由村组干部组成的助耕队,帮助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二是修建学生公寓。近年来,通过多种途径,凤鸣乡筹资修建了留守学生公寓,现有350张床位,较好解决了在外务工农民子女的入学问题。三是加强联系沟通。为及时了解外出人员情况,帮助解决他们在外务工中遇到的困难,凤鸣乡党政干部与“口袋”之间建立了对口联系,发放了连心卡300余张。

“公司+口袋”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普遍存在的劳动力流动无序和分布失衡、组织化程度低、就业不稳定、保障缺乏等问题。使“公司”得到发展、“口袋”得到收入、农民工实现劳动力转移且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实现了“三赢”。

上一篇:广安:“村官”学做劳务经纪人 下一篇:“小巷总理”吴二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