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10 01:44:11

完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模式研究

【摘要】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安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石油储备,而我国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还处于起步阶段,完善储备模式有利于提高储备效益,维护国家综合安全。本文借鉴国际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石油储备主体、规模、区位、形式等储备模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战略石油储备;储备模式;国家安全

一、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石油进口量逐渐加大,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为保障国家源安全,健全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中国从2003年开始建设第一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石油储备基地总共规划了三期,其储量安排大致是:第一期1000万至1200万吨;第二期2800万吨;第三期2800万吨。我国的石油储备是以政府为主体,资金全部由财政支出。储备基地全部采用地上油罐的方式储备原油。

我国石油储备起步晚,战略储备不足,储备形式费用较高,储备的品种单一,不足以应对各种需求。地点集中在沿海地区,导致储备效益差,维护国家综合安全能力不足。由于国内关于石油储备的系统研究寥寥无几,没有相关法律支撑,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建立安全的战略石油储备迫在眉睫。

二、战略石油储备与国家安全

(一)我国石油供给安全面临问题

1、国内后备储量不足

从总量上看,我国拥有丰富油气资源;从人均拥有石油资源量来看,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水平。近几年来,我国石油生产形势比较严峻。一方面,东部老油区平均综合含水率高达86.4%,主力油田已进入高、特高含水率和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油田生产总体上已出现产量下跌的趋势,后续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石油资源虽然丰富,但地质条件十分复杂,自然环境恶劣,尚未形成储量、产量战略接替区。正由于这样,近年来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相当缓慢。

2、供需缺口增大,对外依存度超过警戒线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之后,我国石油资源需求形势变得严峻起来。石油生产和消费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使得国家间进行石油贸易成为一种必然。目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进口石油的数量也逐年递增。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家。对外依存度为47%,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能源警戒线30%。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

3、石油进口来源,运输路线单一

中国进口主要地区是中东和非洲,中东约占50%,非洲约占30%。预计未来几年,随着石油进口依存度的增加,中国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原油进口来源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海上通道的安全对我国的石油安全有很大影响,正是这两方面的现状让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受到严重的威胁。

中东、非洲地区一直是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局部冲突不断,经常发生一些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尝试控制这些主要产油国,这使得中国石油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无论是从非洲还是中东进口原油,中国的进口石油主要是从海上运输,其中承担海上船运的油轮90%的旗证不属于中国。这使得中国的原油运输受制于人,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风险,中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二)建立石油储备的必要性

1、我国对石油的依赖度大是建立石油储备的根本原因

对在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中,能源的消费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增长。石油作为能源结构中的主要支柱,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动力。经济增长是推动能源消耗增长的首要因素。

我国石油消费弹性系数一直不稳定,但是近几年基本略大于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低,则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所需能源更多地是依靠节约和节能技术的提高而不是量的投入,表明该国能源利用效率高。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增长暂时还需要依靠石油消费量的投入。

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对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进行了大力调整,低能耗的服务业和信息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工业起步晚,在一段时期内还要依靠工业实现经济发展,因而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将会表现出刚性增长。不论油价怎么变化,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都会呈现出长期稳定增长的趋势。

2、石油储备的作用

石油战略储备的运用具有抗风险、保障安全、平衡工序、抑制油价的作用。但是石油储备不是用来预防石油枯竭的危机,或者根据投放量来干预国际油价,其根本目的是当出现地区冲突和战争以及其他突发事件造成短期石油供应中断时作为应急供给,以保障正常经济和社会运行,而不是为了平抑石油价格。

首先,当国家在面临供应危机时,石油战略储备能为提供缓解的时间,为解决危机和其他一系列问题赢得时间,减轻石油短缺带来的弊端。在石油中断的事件中,往往伴随着或导致军事冲突,石油战略储备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军事冲突中石油的使用。拥有一定的石油战略储备,还对其他冲突国家起到威慑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安全,和领土完整。因此石油储备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其次,发生石油供应危机时,不管是供应中断还是供应的削减,其直接表现都为石油价格的上扬。战略储备石油的投放,不仅可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还起着缓解石油价格上升的程度的作用,从而减少油价上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这是石油战略储备的经济收益。

三、完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模式的建议

(一)储备主体

我国采取的是政府储备为主体的储备模式,政府负担过重,应利用相关的石油企业本身具有的石油储备能力,分散储备负担,形成政府和企业的双主体储备模式。比如中石油、中海油等规模大的重要石油公司应设为法定储备企业,国家根据储备计划规定各个法定储备企业的储备量,采取统一调控的方式,并提供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由法定储备企业承担企业储备的主要负担。各地方的石油加工企业根据产量按一定比例储存商业储备石油,应对市场波动。

政府储备、法定企业储备、企业商业储备功能各异,只有国家石油储备多方有机组合,按比例负担,相互补充,才有利于维护国家石油储备的安全。

(二)储备品种和规模

国际能源机构规定,其成员国应该保持相当于90天进口石油量的储备。从战略角度来看,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石油储备,掌握这种威摄手段,但过多的石油储备反而给国家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成为炫耀性的军事竞赛。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国防建设的需求确定一个合理的储备规模,借鉴IEA的经验,将目标先设为90天的基本安全储备量,再根据实际建设过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储备方式

目前我国石油全部采用地上油罐的储备方式,地上油罐储备是战争时期重点的打击对象,安全系数低,成本大,维护费用高。易于保存的原油不应该以地上油罐储存为主,可以采取其他的地下盐井和岩洞大量储备,降低储备成本,提高安全系数。

我国的地下岩盐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华东、中部及西部地区都有规模较大的盐井。利用盐井进行石油储备有安全性高,不占用土地资源,储存量大,成本较低的优点,甚至还起到防止地表下陷的作用。

在技术方面,我国有一定的利用盐井建立储油库技术基础。根据众多盐业公司的经验技术,在地质评价选址,钻井溶离建腔,注采管理及地面设备建设等系统工程中,我国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应该能够完成绝大多数的工作。鉴于我国还没有建造盐穴储油库的先例,对于我国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可以引进国外相关技术,并进行技术开发。

(四)储备形式

我国的石油储备的构思一直局限于实物石油储备,即仅仅考虑进行原油和成品油的储备形式。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储备形式多样化有利于我国长期的石油供给,更安全可靠。

1、建立石油勘探资源储备。地质专家继续进行石油资源勘探的工作,把探明的石油资源备用,增加我国石油的储采比,以期进一步的利用,增加我国潜在的石油储备规模。

2、可采油田储备。将已探明且具有随时开采能力的石油储备起来,暂不开采,国内的供给缺口依靠进口解决。该储备形式完全没有储备的成本,等到世界范围内石油供给不足时,再进行开发,可以在我国没有完全实现其他能源替代的情况下为经济平稳发展,新能源技术研发提供一个喘息的时间。这里会存在一个机会成本,即可能现在进口石油的成本,从长远考虑,石油价格还是不断攀升的,远期价格要大于基期的价格,建立可采油田储备是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看不见”的石油储备力量。

3、石油能源技术准备。无论是现在就需要的石油加工技术,还是石油勘探、开采技术,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首先,面对东部油田进入后期开采的情况,如何实现后续高效开采需要新技术的支持;而西部地区已探明的油田储备丰富,由于地理条件恶劣开采困难,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才能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源,成为东部油田的接替者;拓展石油储备方式,建造盐穴储油库更需要新技术探索。

(五)储备区位

储备基地的选择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主要由安全效益引导,既要考虑到运输的便利性,也要考虑到储备的安全性。储备基地要在一国范围内分散布局,这在短期内有可能增加经济成本,但长期而言还可以带动经济落后地区工业的发展,使生产力布局趋向于均衡。目前存在的储备基地位于交通状况良好的东部沿海地区,选址过于集中,辐射面积小,只能照顾到东部发达地区的石油需求。在发达城市进行石油储备费用大,应选取周边交通便利城镇,一旦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利用便利交通迅速到达用油地区;并且利用中部四川,西部云南的盐矿资源,照顾到中西部较发达地区的石油供给,从而辐射全国范围,满足全国各主要城市需求。

石油对现代工业正常运行起着重大作用,因而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必须严格围绕国家综合安全的需要来构建。国家石油储备模式应当从起步阶段就向着多元化、系统化、法制化的方向努力,建立完善、安全的石油储备,增强储备能力,提高储备效益。

参考文献

[1]上海社科院《2004中国国际地位报告》课题组.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4(3):7-11.

[2]龚志勇.建立和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8(8):47-49.

[3]李文阳,丁国生等.中国石油资源地下储备的可行性[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2(1):14-18.

作者简介:

杨静雅(1986―),山东德州人,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防经济、财务管理。

张思(1983―),河北秦皇岛人,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国民经济、货币金融理论。

上一篇: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及其影响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网络营销能为企业增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