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贯古今建章筑本:《建筑创作》百期感怀

时间:2022-09-10 01:12:08

融贯古今建章筑本:《建筑创作》百期感怀

初识《建筑创作》是在1989年,那时我正在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教书,至今还记得第一次从学校传达室拿到《建筑创作》时的那份欣喜,回想起来仍令人回味。18年来,从大学校园到规划局,《建筑创作》一直伴随我在城市建筑规划的道路上前行,而这18年里《建筑创作》也历经了岁月的洗礼,迎来了百期的华诞。18年里,从半年刊到季刊再到月刊,完成了从学术杂志编辑向现代建筑传媒的华丽转身,18年里,她秉承一如既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其独特的风骨和良知,以其“锋利”和“震撼力”,获得了行业内外读者的广泛认同。

从《建筑创作》的字里行间,你能看到她对于建筑创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能够看到从文化视角对建筑作品的深刻体悟:铁路客站设计专辑、医院设计专题,奥运场馆专题等。那一期期极具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的专题,更透露出编者对现代建筑文化的思考和探索,也正因如此,今天的《建筑创作》已经为中国建筑文化打造了一片澄净而宽广的天空,并成为众多建筑人挚爱的精神家园。

2006年10月初,以《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先生等一行的考察团来到西安对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和周至老县城等古建筑进行了考察探访,可谓是《建筑创作》与古城西安进行的一次亲密接触。这些年来,通过《建筑创作》这扇窗口,不仅接触到许多前沿的建筑理论、了解到丰富的建筑行业信息,更有一批活跃在中国建筑界的同仁们以其精神和行动感染着我,这其中就有《建筑创作》杂志的主编金磊先生,作为一位极富历史责任感的现代建筑传媒人,他那句“泰山崩乎,哲人甚微”的惊呼振聋发聩,他高声呼唤建筑高地上的智慧与精神,不遗余力地传播华夏建筑文明,那份深深的执着令每一位建筑人为之感动。

建筑是城市空间环境的主角,也是城市的主要象征,城市视觉价值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城市建筑视觉艺术含量的多少。对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除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等因素,更要对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进行准确的把握和深入的考量,处理好建筑与人、建筑与城市、建筑与历史、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文化等诸多关系。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现在,如何从城市视觉与功能价值的高度,高扬人文精神,深度把握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建筑美学,提升城市建筑品位,维护和塑造城市地域文化风貌,更成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这方面,《建筑创作》无疑已经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近些年,作为一座有着3100多年建筑史和11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在城市建筑风格创作及定位等方面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身为一名建筑学出身的规划局长,肩负着这样一座极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的龙头重任,多年来,我一直保持着“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吾师”的学习习惯,《建筑创作》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在向各位同仁的学习中,针对当代西安的建筑创作,我提出了“城市文化复兴”及“传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地域化”的思路。“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再次传承与表达,即承古而不复古,仿古而不泥古。城市是由无数个新老建筑所组成的,它们都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风貌,要继承和发扬西安作为历史古都时期所展现的优秀传统建筑风貌,并将其特色有机地融入到现代建筑塑造的整体形象之中。

在对西安建筑风格及格局的定位中,我们将西安城区划分为传统风貌区、风貌协调区与现代建筑区域三大区域。建设中我们特别注重了既有古都传统风貌,又具有时代气息的建筑风格,建设了一批能体现古都浑厚、宏大,端庄、典雅气度的建筑,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国际会议中心、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金石大厦、大唐芙蓉园等。在西安历史传统街区的保护中,以传统建筑风貌为依据,认真规划,精心修复了街区的原有建筑,恢复了如北院门传统商业街、书院门传统文化旅游街、德福巷传统民居街、竹笆市地方特色商业街等历史街区特有的历史文化风貌。通过传统建筑符号、建筑尺度及建筑语汇的协调,体现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并形成传统街区与现代新城和谐共生的景象。

当今中国的城市化浪潮正处在一个充满激情与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对于城市的发展,不仅城市规划是生产力,建筑创作也是生产力,作为在国内外拥有广泛影响力的专业建筑媒体,《建筑创作》可以以其强大的传播话语权为基础,在宣传优秀的建筑作品、建筑师、建筑文化、引进国外先进建筑理念的同时,勇敢承担起提升全民建筑素养、以建筑评论推动建筑舆论监督的重要使命。

最后,借此机会,谨向《建筑创作》杂志百期华诞致以最诚挚的祝福,并祝愿《建筑创作》能够不断迈进更加卓越的境界!

上一篇:拼在“创”字上,成在“作”字中 下一篇:我给《建筑创作》的贺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