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在“创”字上,成在“作”字中

时间:2022-07-14 08:35:03

1989年,《建筑创作》诞生时,我正好50岁,借建设部抓设计体制改革之机,我从中国民航机场设计院调到刚组建的部直属中房集团建筑设计事务所任总建筑师。此后,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联系便多了起来。那时,《建筑创作》作为院刊,还没有引起我的注意。

朱小地先生当院长后不久,就给我留下了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把设计院的大环境整治得面目一新,“很建筑也很人性”,连我最发愁的在院里停车难的问题也化解了。二是,他大胆放手,给政策,指出路,激励手下的杂志社人马干出个模样来。记得有一年,在去天津塘沽评标乘中巴车回来的路上,朱院长和我谈起办这个刊物的想法。我当时对他说的“扶一把之后,走自负盈亏、企业化管理的路”还甚为担心,觉得“出头”的希望有些渺茫。我自己曾受聘兼职担任过《新建筑》的主编,深知要办好一个学术刊物有多么艰难。何况《建筑创作》由院刊起家,要在社会上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同,更是难以想象。

然而,在迎来100期出刊的今天《建筑创作》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与骄人成绩,大家都有目共睹。由于工作关系,我与《建筑创作》杂志社常有一些接触。上到社长、主编,下到编辑部的骨干和工作人员,我能亲身感受到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也正是在这种“见物又见人”的过程中,我感悟到了他们一步步走向自信、走向成功的基本经验,那就是:拼在一个“创”字上成在一个“作”字中。

确实,要想在国内已为大家所熟悉的学术刊物中,办出自己的特色来,就要在“创”字上有拼劲――这不仅是拼“专业的眼光”,而且是拼“敏锐的头脑”和“过人的胆识”。但这个“创”字还得落脚在“作”字上,要真正“作”起来,要把各种创意作成了,那就要准备着“成倍成倍地付出艰辛的代价”。杂志社就那么些人,而他们不仅每月出版厚实、精美的学术刊物,还期期办“建筑师茶座”,不仅编辑各类丰富建筑师学养的书籍,还经常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活动,不仅在国内建筑界、新闻界、文化界广交朋友,互通有无,还在国际学术交流领域里辛勤耕耘……他们就是这样,总是往自己身上揽事儿、揽活儿,不嫌麻烦不嫌清苦、不嫌累。看起来,许多事都与办《建筑创作》刊物无关,但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血肉相连而不可分割的,正如金磊主编所言“做称职的建筑传播者是个大命题,是个不仅要理论,更要卓越实践的问题”(2007,08《建筑创作》主编的话)。从这里,我看到了一种敬业道德,一种服务境界一种把历史责任感看得高于一切的奉献精神。

随着《建筑创作》100期的到来它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忠实的读者和朋友,我衷心期望张宇社长、金磊主编以及杂志社全体同仁在全方位扩展社会活动舞台的同时仍然会把做好《建筑创作》学术月刊的工作当作首要任务,会在今后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智慧,紧紧围绕“在新历史时期如何走好建筑创作之路”这一核心问题,有目标、有计划、有深度、有活力地去推进报道、调查,回顾、质疑、呼吁,推介、评议、展示、研究等等方面的工作,让每一期都有闪光点,都有新鲜感,都有吸引力。为此,在每当跨入新的一年之前,杂志社同仁不妨先拿出一个全年度出刊的概念性计划,将本年度出刊内容的核心、重点、特点以及相关形式等列入其中,并邀请建筑界、新闻界、文艺界方面的人士座谈,以求充实和调整。这样做出来的计划,就不是“闭门造车”,就可以走出编辑工作中常常会有的“惯性”和“情性”。其实,“更敏锐地去关注什么?更完善地去推进什么,”――这是我们每一年里出刊每一期时,都可以悉心地去琢磨的永恒的问题。借《建筑创作》100期问世纪念之日,道出这些内心话语,以表自己由衷的祝福之愿、期盼之情。

上一篇:合作·汲取·升华:国家大剧院合作设计心得 下一篇:融贯古今建章筑本:《建筑创作》百期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