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生游学后缘何得了厌学症

时间:2022-09-10 12:44:38

优等生游学归来厌学了

在上海某初级中学的心理辅导室,一名叫张欣然(化名)的初三男生前来寻求帮助,这让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金老师倍感吃惊。

张欣然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口才好,一直是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钢琴十级、跆拳道绿段、市古诗文大赛获过奖、参加过马拉松长跑比赛……这些成绩都说明他是一个有毅力、能吃苦、内心强大的孩子。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有很多亲戚在国外工作,张欣然拥有很多他人无法企及的资源。

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学生,怎么会厌学呢?这要从他去年暑假的游学经历说起。

去年暑假,张欣然的父母给他报了一个英国游学团。交纳高额游学费用后,导游带着一群孩子与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一起飞往英国。在那里,大家住在接待家庭中,除参观名胜古迹之外,活动的重点部分是前往牛津、剑桥等学府参观,并与当地学生进行联谊。

包括张欣然在内的许多孩子,都认为此行获益匪浅。大家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英语口语水平,立志长大后要到世界顶尖学府来学习。

回国后,张欣然认真学习,按部就班地生活。然而,当初同去英国游学的好友、同班同学宋嘉(化名)却很快被父母送去美国读书了。紧接着,张欣然的堂哥成功申请美国的康奈尔大学。从手机里看到好友和堂哥在国外的生活,张欣然非常羡慕。当人家“秀”西方教育方式的活泼有趣时,张欣然不由得拿别人的精彩与自己的枯燥课堂生活以及愈来愈近的中考压力相对比,失落感油然而生。

学期结束,张欣然的考试成绩严重退步。父母非常焦虑,生怕他无法考入复旦附中、上海中学等著名高中,便给他请了各科家教,劝他暂时放弃钢琴、跆拳道和长跑。

张欣然是父母眼中的“乖乖仔”,对父母的安排一概接受。他曾表达自己想出国的念头,父母却态度坚决地反对:“你读大学之后自己申请奖学金出国!绝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以出国来逃避学习压力!”

如上的众多因素,让张欣然心情抑郁。他开始失眠,昏昏欲睡,成绩下滑,越来越厌学。很多次,在他最不喜欢的化学课堂上,他“闻到”了二氧化硫的气味,难受得要跑到洗手间去呕吐。当身边的同学说并没有恶臭,问他是不是产生了幻觉时,他倍感惶恐,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病了、疯了。

这种“气味幻觉”,成了压倒张欣然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原本积极阳光的内心,突然被惶恐与不安占据了。

由于张欣然所在的学校向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又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老师和咨询工作室,所以张欣然经慎重考虑之后,主动前来寻求帮助。

接待他的金老师在详细了解情况后,为他制订了“咨询疗程”,也与他的父母进行了深入沟通。

他陷入非理性的穷思竭虑中

一番沟通后,金老师发现,张欣然存在着某些强迫性的思维方式,陷入了一种非理性的穷思竭虑之中,不去面对与当前学习有关的具体困难,而是希望脱离现实去解决某个抽象的问题,并且不断地追问老师和家长“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在得不到答案的情况下情绪愈加低落。

在一次辅导性谈话中金老师让张欣然说说,是什么问题在困扰他。张欣然说:“我没办法把上学与求知结合起来。上学所学的东西是很局限的,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在学校里呢?我宁可在家里学我想学的东西。”

金老师让他举个例子,讲一讲上学和求知的区别,问他上学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张欣然却答非所问地说:“学到真正的知识才是我的目的,上学不是我的目的。”金老师尝试引导他具体地谈一谈他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但张欣然始终重复上面的说法,金老师于是试着从其他角度切入,便问:“你几岁上学的?”

张欣然答:“7岁。”

金老师问:“上学与求知之间的矛盾是什么时候开始困扰你的?”

张欣然答:“小学五年级。我一直是个成绩很好的学生,老师让我做的我都会做,我也喜欢上学。那时候,老师让回家把生字抄5遍,我就乖乖抄5遍;让把错题抄3遍,我就抄3遍,就像机器人一样。五年级的时候,我渐渐发现把生字抄5遍没什么意义。可不抄那么多遍我就不算好学生,就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抄5遍的话我又在浪费时间,做无意义的事情。”

金老师以同理心说:“你心里感到很挣扎,你很想做好学生,但是你做不到;你想放弃做好学生,可又不甘心。是这样吗?”

张欣然答:“是的。我真难受。”

金老师追问:“你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让你痛苦?”

张欣然说:“就是‘上学’,要求我这样做那样做……我达不到要求就难受。”

金老师发现张欣然所说的“上学”,不是“在学校里”,而是学校、老师、纪律等给他的“规定”,如果他达不到所有的规定,他就非常不适应,甚至倾向于放弃。

于是金老师说:“我们现在不说学校、老师要求你如何,就说真正决定你人生的是不是‘老师的要求’呢?”他试图引导张欣然不把责任推给老师和学校。

张欣然却反问:“你的话是什么意思?”

金老师说:“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付出努力,目的不是为了符合老师和学校的要求,而是为了获得知识。”

张欣然却说:“你的意思是说,我可以不上学,是这样吗?”很明显,他试图从金老师的话中寻找到证据,好让金老师支持他不上学的决定。这样他就可以把放弃上学的责任推到金老师身上。

金老师说:“是否上学由你自己决定。”言外之意,我不是这个意思。张欣然立即说:“你刚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金老师不想与张欣然争论,只是澄清自己的观点:“我只是希望你把学习目的与现阶段学校和老师对你的要求区别开来,不要混淆。”

张欣然颓然道:“我天天活在矛盾中。我这么失败,生活被完全搅乱了……”

金老师发现张欣然又绕回到了刚才的话题,便试着把他拉回现实,于是说:“我希望你好好想一想,究竟是什么把你的生活搅乱了?下次谈话的时候请你告诉我。”

帮他寻找一个情绪出口

心理健康的人在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时,会运用想象力和逻辑思维,使自己知道此刻的感受。然后,他会运用技巧和理性,决定哪种行为是最恰当的,哪种行为是需要“埋葬在想象的地洞”中的。这个“地洞”,说白了,就是一个“情绪的出口”。

如何帮助张欣然“挖洞”来释放压力,从而避免他陷入“非理性的穷思竭虑”中呢?

金老师要帮助张欣然学会谈论自己的无助感。对于一个优等生来说,承认自己的无力、无助、失败,并非易事。

如果孩子可以将感受表达出来,并且学会预估可能遇到的困难场景,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

金老师想用“虚拟游戏”的方法帮助张欣然描述自己负面的感受,为此他带张欣然臆想出一幅图画――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张欣然遥遥领先。然而,他在接近终点时摔倒了,怎么爬都爬不起来,眼睁睁地看着所有的选手冲向终点。然后金老师问:“你有什么感觉?”张欣然答:“很害怕。”

金老师接着问:“为什么?”

张欣然说:“每个人都会嘲笑我。大家会觉得我太差劲了。”

金老师又问:“太差劲有什么错呢?”

张欣然小声说:“每个人都觉得你是失败者,这就是错。”

然后,金老师帮助张欣然宣泄出内心的绝望感,从而达到释放压力的目的。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张欣然在游戏中将“感受”提升到“观念”的高度,并且构建起连接“情绪”和“语言”之间的桥梁――用语言把不良情绪表达出来。张欣然学会了在脑海中以图画的形式勾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逐渐变得理性。

比如同样是因为功课多而带来的无助感,当张欣然能够说出“我受不了了!我需要好好安静一下”来表达自己的无助感时,他就避免了去不断思考“我为什么要上学?我能不能不上学?”之类的问题。

他学会用图画和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无力感,老师就可以引导他继续去想:“我到底为什么绝望成这个样子?我要做个深呼吸。”

其实,所谓的“挖地洞”,并非给张欣然提供一个发泄情绪的速成办法,而是提供给他认知问题的多种角度。经过引导,张欣然渐渐愿意思考并探索自己的感受和动机,并寻找其他的梳理方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冥想的层面。

另一个方面来看,张欣然总把责任推卸到“上学”上,其实是一种逃避。张欣然反复询问“我是不是可以不上学”,是一种强迫性思维:他不断思考一个问题,不断地想找到答案,可任何答案又都不会令他放心,于是他始终处于焦虑中。张欣然坚持认为“上学”与“求知”是冲突的,假如他愿意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痛苦自然就会消失。

所以,在辅导中金老师没有与他争辩,而是逐步释放他的压力,鼓励他做出决定,教会他正确归因的思维技巧。

金老师同时辅导了张欣然的父母,让他们不要表现出过分的紧张与焦虑,始终用接纳和关爱来配合他的工作,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在家教中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掌握归因的技巧。

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如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若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因素,如任务难易、运气好坏等,则不会产生太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会继续努力;将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感到无望无助,会轻言放弃。

在金老师的指导下,张欣然的父母帮助儿子分析并正视每件事情的原因,让他不要把自己的糟糕情绪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并因此发脾气、自暴自弃或钻牛角尖。

比如“因为背不出英语课文而被老师罚站”“因为脸上的雀斑而被嘲笑”“因为弄脏同桌书包而被人家指责”等小问题,家长要一项项耐心地归因,张欣然会发现自己从前因为这些事情而抱怨自己无法出国真的十分荒谬。

同理可证:“眼前的学习困难”与“中国的教育体制”并不是因果关系。将其归咎于自己身处中国、学校管理太严、老师过于死板等原因,都是非常偏激的归因方式。

在持续的心理辅导与父母的积极配合下,张欣然渐渐意识到,当下学习的成功和失败都源于可控因素,他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眼下的成绩。他渐渐走出了厌学思维的怪圈,不再纠结于“上学与求知的关系”这类荒诞的问题,也不再将一切问题归咎于“身处国内”这一外在因素。注意力被引导到了当下每一天的功课与进步上来,张欣然正一点点往正常的轨道不断靠近。

上一篇:盘点阿里创业帮现状 下一篇:二次开发教材 探究电阻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