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注学困生

时间:2022-09-09 11:51:17

【摘要】“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也一直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然而在教育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还是导致了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的产生。因此,“如何面对学困生,如何转化学困生”也一直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重心之一。

【关键词】学困生;偏爱;鼓励;信任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也一直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然而在教育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还是导致了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的产生。在一般人心目中“学困生”似乎什么都差,是所谓的双差生,是“朽木不可雕”。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可能放弃这些所谓的差生,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负担,而应正确地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对他们努力做好关注工作,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人材。

我在教学工作中一向很关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如果要问我有什么经验的话,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偏爱”。我们不能因为学困生学习差,纪律差就讨厌他们,而要更加“偏爱”他们,真正地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偏爱”是使学困生进步的基础和前提。学困生因为学习差,因而长期不被老师和同学们认可,他们得到表扬的机会很少,得到更多的是批评和训斥。因此他们大多心理上很寂寞,和师生们的关系紧张,也不愿意学习。其实学困生更需要师生的关心和尊重,渴望表扬与鼓励。

要关注学困生,首先要解开他们的心锁,让他们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快乐和温暖。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了解“学困生”。首先:要深入了解造成这些学生落后的原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大的,部分学生“双差”的原因往往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我从各方面彻底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在关注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

其次,学生不同的志趣、爱好、才能、禀赋、思维、倾向造成了学生不同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特点。我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加以全面了解,制定较好的关注方案,因材施教,发挥长处,改正短处,以长补短。关注工作效果明显,成效大。

再次,“学困生”普遍具有“自卑”心理和行为习惯难以矫正的特点。我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真诚理解学生,真诚对待学生。既有严父式的家长形象,对他们从严要求,指出他们的不足,提出明确的要求;又有慈母般的家长心理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宽容所犯错误,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小进步,循循善诱,让他们在曲折前进中将“差生”的帽子与心理抛在脚下,找准人生的坐标,勇往直前。而那种靠家长施加压力或由个别学生暗中监督的方法,不仅收效不大,反而会使他们变的更加自卑自私,得不偿失。

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我在做关注工作时,不持有偏见,对他们充分信任,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适时地、不断地鼓励他们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去照亮那些偏“暗”的方面,把在某一方面的激情投入到自己所欠缺的方面,全面发展。在做关注工作时,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成为他们可依赖可信任的朋友。在工作中多与他们接触,多参与他们的讨论,在讨论、接触中将思想教育的着眼点由结论灌输转向正确思想方法的形成,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准则和行为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独立的思考,反省,逐步形成适合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自己在班集体的重要地位,从而加强他们的自律意识,促使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他们能树立起“我能行”、“我也行”的观念,实现身心如一的关注。

学困生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差,当前的学不好,过去的没学会,这使他们没能力和其他学生公平竞争的主要原因,有倾向性的“不公平”竞争只是无奈的暂时之举,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要彻底解决学困生的落后状况,必须让他们得到比其他学生更多的课外辅导,要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系统地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查漏补缺。这个任务对教师来说虽然是很繁重的,但是它是彻底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这样做下去。

总之,使学困生的努力在学业成绩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使他们通过努力后同样会取得优秀的成绩,这必将更大地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去学习。当然,让学困生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并不是最终目的,也不是学困生取得了倾斜政策下的高分就说明消灭了学困生,重要的是这样的评价方法对学困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时刻把学困生放在心中,想着他们,惦着他们,为他们的落后而焦急,为他们的进步而欣喜,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把自己的一颗心全掏给他们,这就是我对学困生的“偏爱”。在这里我要说,如果没有教师的“偏爱”,没有教师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帮助,是不会有学困生的进步的。

教书育人是我们做教师的天职,学困生也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同样需要我们的教育与培养。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困生也是能够有所发展的人,我们决不能对他们弃之不理。相反,我们对他们要有更多的关注,要善待他们,使他们能获得应有的发展。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诸城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下一篇:浅谈多媒体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