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时间:2022-09-09 10:51:30

谈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摘 要: 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提问艺术 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 培养能力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问题的设置,提问方法的变化,都直接影响提问质量及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上适时、适度、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提问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1.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关注学习内容。

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很快地把心理活动定向和集中到某个特定的概念和观念上,从而引发认知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并且使学生集中注意力。通过提问,学生的思维和教师讲课保持一致,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提示教学重点,获得反馈信息,深化已学过的知识。

通过提问,学生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学习方法。课堂提问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教师能及时吸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或巩固知识,或弥补矫正。这样,师生之间可形成、双向交流,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如教师采用复习提问方法,根据已学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使之比较系统地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使新旧知识联络贯穿起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系统地掌握知识。

3.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探索。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思考的习惯。教师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如启发性提问,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他们未思考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新知识。很明显,在教师的“有意”启发、引导之下,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但学到新知识,而且在“不经意”中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均有较大的提高。不管是教师向学生提问还是学生回答问题或质疑,都可以为提供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有助于他们发展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所提问题应具备的特点

1.问题要新颖。

不仅要考虑内容的新,而且要考虑问法的新。

2.问题提得要有层次。

在多数情况下是由浅入深地提问。

3.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所提问题让学生感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思考、探究。

4.问题要联系实际。

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联系生活常识,尤其是能及时联系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回答,可以增加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这种问题既将课本知识“活化”了,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还能达到开启学生智力的目的。

5.因果相关的提问。

有些提问可以加上一些追问,尤其是在前后问题之间有着因果联系时。

三、课堂提问应做好以下点

1.提问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

从内容上来说,老师在这几个时机提问,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增强:①老师在涉及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②在容易发生误解、歧义之处;③学生特别感兴趣且与课文关系较密切之处;④在容易影响学生的态度和学习方法之处。

从课堂教学的时间来说,可以在这几个时间内提问:①在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时;②在学生学习陷入困境时;在学有些说明文时,可以用提问来激趣;③在学生情绪高涨,心思有些不受“控制”时;④在学生情感十分低沉时。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让他们心理上形成“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2.提问要注意接受提问的对象。

不管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提问都要以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为目的,问题的好坏取决于问题是不是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因此,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层次,是老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并考虑的问题。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有这个根本原则,那么问题的设计就会有较强的针对性。

课堂提问在大部分时间要先面向全体学生发问,使全班学生都在心中准备一个答案,让每个学生都觉得可能被提问而不得不思考;也可以让全班学生对于同学所回答的答案进行评定。仅对部分同学提问,对大部分同学的自尊心的损伤,尤其是对全体同学的能力的提高,是有相当的危害的。提问时,你一定要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否则学生会从你的眼神中捕捉到怀疑,思考和回答问题都会受到影响。

3.提问变直为曲,形象生动。

课堂提问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更能达到“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4.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5.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止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综上所述,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从功能对等角度谈《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 下一篇:多媒体使古诗文教学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