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细节创设教育契机

时间:2022-09-09 10:35:37

利用细节创设教育契机

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从细小的方面规范自己的言行,慢慢地养成良好的符合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性格与行为习惯。班主任要善于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去捕捉生活中闪现的一个又一个细节,使之成为学生养成教育的活教材。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班级管理的案例谈谈如何捕捉生活细节,创设教育契机。

案例一:一个喷嚏引出一个话题

去年三月份我校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题是:“文明迎世博,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一天晨会课上我正在对学生进行“文明与世博同行”的主题教育,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听我讲故事时,忽然班里靠窗座的小个男生黄同学站起身来,用手纸捂着鼻子凑到窗外一连打了几个喷嚏,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教育氛围顷刻间就被破坏了,少数调皮学生还有幸灾乐祸之势,而黄同学显出一脸的尴尬。凭我的经验,此时大声训斥学生一定会冲淡晨会课的教育主题。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同学说说黄的做法对不对,此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同学说打喷嚏是无法控制的身体反应,可以原谅;有的同学说黄带病坚持上学,值得表扬;还有的同学说他打喷嚏时用手纸捂着鼻子,而且他没有对准同学而是把头伸出了窗外,避免了把病菌传染给周围的同学,这是一种讲文明的表现。此时,一次小小的课堂风波已经转化为鲜活的德育教材,使得文明一词生活化、具体化了。我风趣地说:“文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为大家带来欢笑的黄同学。”

这个案例给我的启示是:班级管理中一些偶发事件是不可预料、有时是很难避免的。这次偶发事件,确实给晨会课造成了尴尬的局面,但是,我如果一味地去追根溯源,大声呵斥与批评,教育效果肯定不会太好。班主任要巧用教育智慧,找准一个“支点”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将其转化为对学生成长有益的教育资源。

案例二:公交车上的祖孙俩

天天坐公交车上下班。巧合的是,早晨在车上我经常会遇到我们班的许同学和顾同学,他们都在爷爷的护送下乘公交上学。可是,几乎每次见面总看见座位上坐着的是孩子,而在边上站着的手提书包的是爷爷,孩子从没给爷爷让过座。孩子一脸理所当然的神情,爷爷总也显得心甘情愿。去年重阳节,在晨会课上我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的主题教育。我就以车厢里的这一生活细节作为教材(但我没有点明学生姓名),让学生进行辨析。大家都觉得这两位学生做错了,因为他们不懂得尊敬老人,不懂得谦让。后来,许同学在周记中写道:“徐老师,我知道那天晨会课上你说的就是我,谢谢您没说出我的姓名,我错了,今后我会给爷爷让座的。”我想从那堂晨会课以后,孝亲敬长、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已经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

这个案例给我的启示是: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小事,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的东西,其实对孩子的教育而言,却是一个机会。我认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当在于生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应该源于生活细节,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中却渗透了许多足以影响乃至改变学生一生的教育契机。

案例三:我想有个家

我们班讲台上有一只饭盒大小的塑料盒子,原本是装粉笔用的,但我渐渐地发现盒子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铅笔、橡皮、尺子等文具,有些是我课间随时在地上捡起的,有些则是同学们在值日时从卫生角挑拣出来的。半个学期下来,被大家遗弃的文具积少成多,我数了数木头铅笔有20多支,有好多才刚刚削了个头,橡皮有5块,还有三角板、直尺数块。我想:我该如何处置这些文具“孤儿”呢?假如简单地把这些无人认领的文具扔掉怪可惜的,如果把文具分发给学生又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学生不爱惜文具、丢三落四的陋习会逐渐蔓延。我想起了语文单元测试中题为《文具盒里的悄悄话》的学生习作,其中蔡同学的文章写得十分精彩。他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对话的形式,描写了铅笔盒里的文具互相倾诉自己忠心为小主人服务却遭到伤害甚至遗弃的悲惨经历。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晨会课上我对全班开展了“我想有个家”――为文具“孤儿”寻找主人的主题教育。第一环节请蔡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深情朗读了自己的作文,同学们一个个被文具的真情诉说所打动。第二环节让学生直抒胸臆明理,有的学生说:“真不公平,这些文具衷心为主人服务却被主人抛弃,我们要爱护文具”;有的同学说:“我们要懂得感恩,爱护文具就是感恩”;还有的同学表了决心:“今后绝不丢三落四,要发扬节俭的美德”……我见导行时机已经成熟,便进入第三环节,拿出被学生遗弃的文具,橡皮、铅笔、三角板纷纷找到了自己的主人,回到了自己的“家”。经过这次主题教育,现在讲台上已经看不见被遗弃的文具了。

这个案例给我的启示是:班级管理中,不能草率地处理看似简单的小事,其实,有些小事可以“小题大做”,静心设计教育过程,引导学生学会从小事细节中修身养性,这样,德育的效果会明显增强。

上一篇: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置 下一篇:充分挖掘屯教潜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