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物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

时间:2022-09-09 10:28:35

论生物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

摘要: 生物学科学素质的提高,是生物教育教学的核心。本文从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方法的教育、科学知识的传授、科学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提出对提高学生生物学科学素质的认识。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学 科学素质教育 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 科学能力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打破旧的“应试教育”模式,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体制,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首要任务。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及文化素质的质量水平。生物学素质包括与之相关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等诸方面,其中生物学的科学素质,是生物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下面我就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实践谈谈认识。

1.加强科学态度的培养

在心理学中,科学态度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主要是指学习的兴趣、学习习惯、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精神、高度的科学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科学态度对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态度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对生命科学热情关注,是生物学学习和实践的动力;高度的责任感,是掌握生物知识、技能及进行生物科学研究的保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生物研究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有以下几条途径:①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及生命规律的揭示过程感染和教育学生。②通过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及前景以激励学生。③在教学中适时渗透人口、资源、环境等内容,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④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科学方法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生物科学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分析、概括、推理和假设论证等。在教材内容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素材很多,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建立过程等,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这种潜在因素,把科学方法的教育渗透进课堂。实验教学是科学方法教育的主要渠道,为此,教师在实验方法、手段上应作大胆的尝试,把课本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课前由教师说明实验目的、材料用具及作用,然后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学习设计、尝试分析中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此外,课外活动也是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途径。

3.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

应试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知识的传授与素质教育不是互不相容的,科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及自身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生物知识是构成学生生物学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基础,在生物学素质教育中基础知识的传授具有重要的地位。当然,在素质教育前提下的知识传授过程,要求教师在备课、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应用、作业的布置及考核等诸环节中均应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在中心位置,摒弃只求分数、满堂灌、题海战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做法,加强应用能力的训练,使知识教学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学习了渗透原理后,学生就会明白农作物合理施肥的科学道理;在学习了遗传和变异后,学生就懂得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的意义和科学依据。生活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才能真正学懂、学会知识,而不是停留在机械记忆上。

4.加强科学能力的培养

生物科学能力是指人们在观察生物、研究生物和改造生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科学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应侧重以下四个方面。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通过观察活动认识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主动的知觉活动,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众人之上。”生物学中可供观察的材料很多,包括标本、模型、图表、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等。教师在组织生物教学、生物实验等活动时,应明确观察目的、观察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逐步培养、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实验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能力是学生生物学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生物学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假设、推理、分析等能力,所以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指导学生做实验,使学生弄清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学会正确地操作、使用实验器材,尝试由实验现象导出结论,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分析前人的经典实验,如米勒实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在现行的生物教材中,安排了许多课外小制作、小实验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这些活动,并要求学生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实验原理和结果进行分析说明,这也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认识过程,思维活动表现为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判断和推理,其中分析、概括和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过程,而分析和概括能力又是思维能力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如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通过系列对比实验,让学生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概括出光合作用的基本条件和产物,进而构建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体系。

(4)自学能力。学生不可能一辈子在学校学习,知识日新月异,21世纪更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教”,即通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事实证明,一个人一生所用的知识,只有一部分来自于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而大量的知识来自平时和职后的自学。“会学”的内涵就是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渠道,教师通过明确预习要求、布置预习思考题等方式,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并应用这些新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正威.关于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3]周美珍.生物教育学.

上一篇: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浅论 下一篇: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AD)术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