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电子化评价的文件框架设计

时间:2022-09-09 10:05:16

议电子化评价的文件框架设计

摘要:电子化评价方法在推广和使用时,它的灵活性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问题,我们对电子文件的建立应让学生通过对收集的材料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把学习评价与学习过程内在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获得成长。该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子化评价的设计依据及其框架。

关键词:电子化;评价;框架;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7-4047-03

1 电子化评价框架设计的依据

1.1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活动等。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的目标。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方法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3)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将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系统地应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形成经过验证、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与学系统。

1.2 已有电子评价工具

1.2.1 电子学档(ELP)

电子学档(E-Learning Portfolio),简称ELP,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表现和展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关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习业绩、学习付出、学业进步及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一个集合体。电子学档是由学习者本人或教师、学伴、助学者等的协助下完成,档案的内容和标准的选择必须体现学习者的参与。电子学档也展示了学生自行选择的作品经验和范例、学业付出的努力,电子学档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自己学习的记录,因此在设计时能自由地表现学习者的个性和创造力。

电子学档的特点有:①电子化的表达形式。②自主性创造活动。③创新性思维构思。④开放性传播。⑤自激励与他激励。⑥过程性评估。

1.2.2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简称EPSS,是简瑞 (Gloria Gery)在1991年提出来的。他给EPSS下了这样的定义:“一个整合的电子环境,每个员工都可以利用、并很容易地访问,提供与工作相关的信息、软件、向导、建议、支持、数据、图像、工具以及评估和监督系统的即时、个性化的在线访问,允许员工在最少量的支持和他人干扰下获得工作绩效。”在此之后,EPSS受到很多领域包括人力资源和职业训练领域的高度重视,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是一种集成化的信息系统。一个比较完善的电子绩效支持系统通常由信息库、专家系统、交互性训练系统、在线帮助系统、效能工具、应用软件、监测系统等部分构成,集成在一个统一的用户界面中。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①以学习者为中心。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提供给每个学员具体的信息,学习者可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走出了传统培训过程中学员所处的被动地位。②以绩效为中心。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一切都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人员介入达到高水平的工作绩效。③资源经验共享。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凡是与这个系统有关的人员都可以十分方便地获取信息资料以及别人的经验等等,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信息发送到系统,与别人共享。

2 电子化文件的框架设计

2.1 要素分析

在我们进行设计前,必须要进行要素分析,教学设计中我们认为教学的要素有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四要素,在电子文件框架中除了以上四要素外,还包括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以及学习产品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时在不断的表达自己也不断的维持着整个教学活动,这使得各个教学要素在相互作用之中产生了联系,因此,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要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使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

如在教师的数据里可以设置教案、教学进度、课件、教学活动设计、素材、拓展知识、教学日志、评价等数据子文件,在学生的数据文件里可以设置学生身份信息、活动记录、评价信息、电子作品等数据子文件,在每一级子文件下我们还可根据需要设置下一级子文件。

2.2 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设计是把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组织好、安排好,形成一个整体的东西,是对教学实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具体设计,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使用和控制,是数据文件总体设计的关键。数据文件的结构一般我们采用树状的结构,在设计数据框架时我们可以使用嵌套结构,就像我们在程序设计中使用嵌套语句一样,即树状结构里面嵌套一个或多个树状结构。如图1用概念图表示的电子文件夹框架。

在使用数据收集时,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数据是共享还是封闭的来设置数据的权限密码,或者依据教学进度给部分数据设置权限密码,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数据的开放程度设置权限密码。教师和学生、小组还可以根据需求添加和删除文件或子文件。

3 电子文件夹建立应遵循的原则

3.1 自主性原则

学习是一种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在建立电子文件时,我们应该遵循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多参与,只要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就是一种快乐,才能适应于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才更有普遍意义的价值。

3.2 动态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动态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的动态性发展应作为建立电子的基本状态前提,是学生基于过去的改进、基于现在的展望和基于未来的全面融合。根据发展性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解释,使学生在不断发展的评价过程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使之不断积累、发展,优化自身素质结构,用发展性思想对待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把评价作为连续的、贯穿全过程的自身发展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3.3 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和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它起到调节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状态的作用,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以此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热情,使学生能不断地追求新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教师要积极寻找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要采取宽容态度;要尊重并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创造机会使学生能经常体验成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创造潜能;要根据学生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4 可行性原则

所谓可行性,就是指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可能性。在设计电子文件时要进行硬件和软件的需求分析,根据现有条件和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在上传文件时,条件好的学校就可以选择先进的软件进行,而条件不许可的学校,则可选择局域网上传。另外,我们还要考虑经济性,不能一味的追求先进的设备,造成付出大代价而收益小。

4 电子文件建立需注意的问题

4.1 电子文件的形式化

让所有的学生使用同一个已经设计好的文件,学生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间收集某些信息或填写信息即可。如果每个学生的文件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一样,那就把本来生动活泼的评价活动变得单调乏味,对学生就会失去吸引力,也不能很好的照顾和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另外也不利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

4.2 电子文件的目的不明确

如果建立文件的目的和任务不明确,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建立完善的电子化评价系统,也就失去了电子化评价的作用与效果。因此,在建立文件是应围绕三维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建立科学的价值观。我们在采用电子化评价时应建立目的明确的电子文件夹,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4.3 电子文件为收集而收集

一是数量的问题,即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增加文件夹里内容的数量而建立文件夹。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就是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韧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我们在建立电子文件时,也应该不能只追求其数量,应将“数量”和“质量”结合起来统一考虑,使我们的学习在积累中进行,摆脱学习的数量化,走向学习的质量化。

一是质量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内容方面的问题。要对文件中所收集的学生作品、学习过程记录、评价记录等而有用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给学生提高针对性的发展和改进建议。

总之,在建立电子文件时,我们必须让学生通过对收集的材料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把学习评价与学习过程内在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王佑镁.电子学档系统的整合模型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4).

[3] 韩涛.学生电子成长档案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湖北大学,2006.7.

[4] 张翠女.建立学习档案袋,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J].科学教育,2007(6).

[5] 徐晓东.学习文件夹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现代教育技术,2002(2).

上一篇:环境损害责任与赔偿制度:国际经验 下一篇:关于中等专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