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戏曲中水袖的表演与技巧

时间:2022-09-09 09:06:13

漫谈戏曲中水袖的表演与技巧

传统戏曲服装历史悠久,在元代初具规模,到明清时期趋于完善。戏曲服装统称“戏曲穿戴”,俗称“行头”。剧装大致可分为蟒、靠、帔、官衣、褶子等五大类,是塑造戏曲人物外部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戏曲服装来源于生活,但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仿和照搬,而是经过了艺术加工和处理,它比生活更夸张,更鲜明,更能表现出剧中人物的社会地位。戏曲服装除了塑造人物的任务之外,还应该帮助演员表演,使舞台艺术更加完整。戏曲服装中的蟒,靠,官衣,褶子,帔等多在袖口上缝有一段白绸,叫做水袖。水袖,是传统服装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古代真实的生活。在演出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特点,以虚拟的动作传神,以夸张方法取胜,以节奏鲜明见长。从角色、行当的划分到身段的表演,历代戏曲演员设计了许多优美的水袖动作与技巧,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水袖,乃戏曲唱,念,做,打中的“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戏曲舞蹈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中国传统戏曲不可缺少的程式化表现手法。水袖功是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也是戏曲演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许多繁复的身段都要水袖配合来表演。戏曲中的水袖源于生活,被广泛地运用在生旦净丑各个行当,我们设计了许多优美的水袖动作与技巧,以节奏鲜明的虚拟动作,夸张的手法,结合身段的表演,来塑造人物。水袖表演也形成了一套“语汇”,如用水袖轻轻的在衣服上掸拂,表示掸去拂土;在躬身行礼的时候,一只手横着扯起另外一只水袖上,表示很有礼貌并且很恭敬等等。但真实生活中,人绝没有随时舞动袖子的道理。舞水袖是一种艺术手段,艺术又是生活的加工、夸张与美化。在戏曲舞台上,水袖是演员手势的延展,也是人物情感的放大。当表现人物情感的时候,有重点地舞动水袖,往往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加强了表现力、感染力、震撼力,使人印象深刻。演员在表演中舞动水袖,绝不是为炫耀自己的水袖功,而是服从于剧中人物的需要,用来表达思想感情,从而打动每一位观众。穿带水袖的服装,一举一动都与全身动作,舞台部位以及音乐节奏等有着密

切关系。它不仅可以丰富演员的舞台动作,还可以借助水袖美不胜收的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更能有效地丰富人物表情,增加艺术效果。

关于水袖的具体技法有多种多样,演员可以利用水袖做出丰富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增加形象的美感,有时也用作对乐队的示意和交代。水袖技巧的基本要领,在于肩、臂、肘、腕、指等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演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熟练地掌握水袖的性能和动作的要领,运用时才能做出丰富的得心应手的动作。它时而像行云流水,时而像团团花絮,时而像波浪涟漪;有的形状像车轮,有的形状像托塔;有单摆转盘袖,有正侧重叠盘袖,有直冲展翅飞卷袖等等。为的是夸张地表达人物激动、悲愤、痛苦等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水袖舞蹈身段,动作姿态多达数百种,基本动作有“勾、挑、撑、冲、拨、扬、掸、甩、打、抖”。后又发展了十个字为“翻、搭、绕、云、旋、抓、摆、拉、垂、刀”。这里我就不一一细说,只把我个人的体会简述如下。翻袖用法,中指,食指用劲,用“扬”、“抖”,往往先翻袖,有单、双、上、下、左、右的不同,这一动作用得较多;绕袖用法,中指捏住水袖中缝,转腕子,水袖绕手上,双手绕袖,举至右肩甩下去。绕袖可正,可反,此袖如拧麻花;云袖用法,云手袖,连续云手,圆而不乱,可正可反,;旋袖用法,手掌平伸,以肘带动腕子旋转水袖,两掌中如同各托一圆盘转动非常绝妙;刀袖用法,两袖抡动如大刀花,有正,有反。

我演的《打神告庙》这出戏,就是水袖运用较多的一折戏,当敫桂英怀着一腔悲愤跌跌撞撞地跑到海神庙,大喊“海神爷”,这时我运用了“双直抛袖”快速“双抓袖”的技巧,表示见到海神爷时压抑不住悲愤的情感,冲到海神爷面前时借鉴了基本功中的“双后抛袖”随着刺滑动作上身平躺于地面,水袖在滑动中随身落下,此时我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水袖的表演技巧结合在一起,增强了人物的感染力,非常符合人物此时此地的心境。这一技巧的运用正好与观众的审美情感趋于一致,达到主客体的统一,我把人物的一腔愤怒乃至神魂颠倒,使水袖技巧与舞蹈身段相糅合,把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呈现给了观众。当希望彻底破灭,在戏中敫桂英决定以死了结,走上神案时,撕下水袖向空中抛去,一条白绫缓缓而下。我手抚白绫,然后转身,表现了人物敫桂英的复仇意志,又一次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柔弱女子的刚烈性格。《打神告庙》这出戏,水袖功不管是收是放,是动是静,也不管动作幅度是大是小,都会给人们留下一种情之所至的感觉。一双水袖化入了人物情感之中,又与身段、表演、音乐融为一体,达到了形神兼备,动静结合,这样才是水袖艺术魅力之所在。

上一篇:悠扬的山乡之歌 下一篇:关于当代戏曲舞美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