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其利几何?

时间:2022-09-09 09:01:28

股指期货,其利几何?

从各国经验看,股票市场的趋向在股指期货推出前后并无太大改变,那么,其利在何处?

春节假期前夕,沪深证券交易所正式通知,就融资融券试点初期标的证券名单与可充抵保证金证券(担保品)的范围、折算率及相关事项做了明确规定。融资融券业务已是呼之欲出。春节过后,证监会正式批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和业务规则,至此股指期货市场的主要制度已全部,投资者开户亦已启动。融资融券“前锋”开路后,股指期货的“大军”马上呈现“掩杀”而来之势。

此时,围绕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对市场的影响不乏争辩:利空与利好之争、增加市场稳定性与加剧市场波动之论、优化大盘股估值,等等。

其实,从实质上看,股票市场长期的涨跌取决于上市公司经营情况是否改善,如果把整个市场看作一家大的“上市公司”,其每年的净利润就是市场的实际增值部分,可供“股东们”(市场的全体参与者)分享。而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并没有改变这块“蛋糕”的大小,因此,不太可能对股票市场长期的涨跌造成影响。

从中短期角度看,股票市场长期的涨跌多取决于国内外的总体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变化,这些变化对市场资金、合理估值水平和投资者信心等因素影响明显。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作为交易规则和市场工具不会对上述因素造成改变,因此,对中短期市场走势的影响也相当有限。实际上,从各国经验看,股票市场的趋向在股指期货推出前后并没有太大改变,涨与跌只是随机事件而已。

那么,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推出,其真正意义几何?能为私人投资者带来什么?

从市场建设角度看,这无疑能揭开我国资本市场新的一页,从此市场由“单行线”变成“双向线”,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被大大拓展,交易品种和创新能力都会有突破性进展。举例而言,以国内市场上市品种(指数、个股或组合等)为挂钩标的的结构性产品将会因对冲工具的具备而从无到有。具有技术含量的金融工程研究和衍生产品研究及交易方式会逐步成为热点。

从市场参与机构的角度看,交易所因而增加收入,政府因此增加税收,券商和期货公司也因之增加佣金进账。除了这些当然的“赢家”外,大型的蓝筹指数基金、保险公司成为融券业务中的“债主”,凭空多了一块“借券”的利息收入。

除了极少数既“专业”而又“输得起”的投资者外,笔者明确不建议以“炒作”的方式转战股指期货或参与融资融券作为普通私人投资者的直接投资手段。因为期货市场和融资融券特有的交易制度并不为绝大部分投资者所熟悉,而且交易中放大5到10倍的杠杆原理大大增加了参与的风险。普通投资者参与其中,好比一个驾驶新手操作F1赛车一样,风险极大,难有胜算。

有人说,在这方以小博大的天地里,只要克服人性的弱点,及时止损,就有机会以小本而获大利。然而未必,不妨回顾一下历史:从1993、1994年开始到本世纪初,证券公司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为在其营业部开户的大户们提供一种叫“透支”的服务,当时客户已可以向证券公司营业部借钱买股票或借股票来卖了,这就是融资融券的“初级阶段”。在这个初级阶段当中,大多数的大户从腰缠百万到一文不名,而被“扫地出门”、超级庄家德隆等则轰然崩倒,不少券商也被拉进了亏损黑洞。

对以投资来达到财富保值增值目的的私人投资者而言,不应直接把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当投资工具,而应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结合回报需求,在原有投资组合的基础上,增加与国内市场标的挂钩的不同的结构化产品,以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

责编电邮:caimi@vip.省略

上一篇:地铁施工规划空间巨大 下一篇:股指期货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