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杜威来华及其影响

时间:2022-09-09 06:38:37

摘 要:约翰・杜威,美国实验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1919―1921年在中国访问讲学,到过中国11省和三个省级市,做过二百多场讲演,宣传他的实验主义哲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思想,全国多家报纸转载,讲演录汇集再版十几次。杜威的实验主义由于其中国学生的大力宣传,从而得以更加广泛传播,在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重大影响,成为民国数十年间主流思想潮流,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政治、教育、哲学等多方面。杜威来华,增进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了解与友谊,促进了中美两国之间文化交流,为以后中美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约翰・杜威;来华;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014-02

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实验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在前夕,被中国新知识界邀请来华访问讲学,在中国停留两年零两个月时间,做了二百余场讲演,到过11个省和三个省级市,宣传他的实验主义哲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思想。他的演讲在全国很多报纸上转载,讲演录汇集再版十几次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影响很大。“杜威的名声在中国各处传扬。他的学说在中国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壮大了自由知识分子的力量,促进了西方民主与科学在中国的传播。”[1]杜威来华讲学是中国近现代思想上、政治上、学术上、教育上、中外文化交流上一次重要事件,留下了历史的记忆,发生了深远影响。

一、政治方面影响

从杜威两本政治学代表作《公共及其问题》(1927)和《自由主义与社会行为》(1935),可以看出其民主与自由主义思想。“杜威倡导参议制民主,需要公众更多地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中。”他“批判所处时代放任资本的自由主义。”“重申对自由主义的追求,即实现自由、个性和智慧的价值。”[2]杜威的实验主义政治理念通过思想深受其影响的中国文化精英们实践着。1922年5月,蔡元培、梁漱溟、胡适、王宠惠在《努力周报》第二期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提出组织一个的公开的“好政府”,改良政治,“为社会全体谋充分的福利。”1922年9月,在吴佩孚支持下,曾在《我们的政治主张》上签名的王宠惠、罗文干、汤尔和等入阁,王宠惠为国务总理,他们都属于英美派,是无党无派的“好人”,这个政府被称为“好人政府”。由于保派直系军阀反对,存在三个多月被赶下台。胡适在1922年9月提出联省自治政治主张。他认为裁制军阀打倒军阀一个重要武器在于根据省自治的联邦制,增加地方权限。[3]联省自治由于遭到军阀反对,根本无法实现。晏阳初的县政建设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也受其影响具有政治改良实验的性质。

二、教育方面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主要命题“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他关注时代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认为“理想的社会是民主的实现,要实现民主社会,只有教育是改造社会唯一和根本途径。他不仅从理论上而且在实际上进行着他理想的实践。”[4]在以后几年,杜威著作有多种被翻译成中文,其学说进入中国学校讲坛,被更多的青年学子熟悉和掌握,成为主流思想,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用作课本。从中小学校到各级师范院校,多把实验主义教育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主要课程。在中国许多学校长期进行着杜威教育的实验。杜威教育理论对中国现代教育体制有深远影响。1922年11月1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杜威教育理念是新学制改革的灵魂,并通过其追随者推动了新学制的制定和贯彻。新学制的颁布与推行,“标志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的基本确立,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进步。”[5]

杜威教育思想通过其学生,在中国得到更加广泛传播并产生重要影响。胡适、蒋梦麟、郭秉文、陈鹤琴、陶行知、冯友兰等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受杜威实验主义思想影响,回国后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胡适主要在北京大学进行思想学术上的宣讲,影响大。蒋梦麟曾任北大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1930年冬出任北大校长后,延聘了大批留美学生来校任教”,[6]任期到1945年。他积极参与新教育改革,在主持北大和主政教育部期间,推行欧美办学方针,宣传杜威实验主义思想。郭秉文在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以及由该校为基础发展成的东南大学校长时,推行民主治校,学术自由,融汇中西,延用大量欧美留学人才,对杜威实验主义思想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陶行知长期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形成“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他正视中国实际国情,已经超越其老师。陈鹤琴批判传统中国封建教育,“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吸收合理有用东西,结合中国的教育进行改造和实验,试图使教育理论科学化和中国化。”[7]实验主义诞生在美国,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和科学实验性,注重一步一步改进,强调功利与效果,适应了欧美国家时代需求。“实验主义是19世纪末在美国出现并占主导地位的思潮,它在20世纪兼有西方人本主义和科学实证主义的特征,适应发达资本主义注重功利与实效的需要。”[8]胡适宣传杜威的讲求实效的真理观和重疑求证的方法论。“有用就是真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等,其代表作《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也是杜威的学生,代表作《中国哲学史》和《新理学》,创立了新理学哲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理性主义与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结合”“中西各半”。[9]

三、增进友谊,促进文化交流

杜威来华,增进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了解与友谊,促进了中美两国之间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对杜威来华怀有好感,杜威一行在华受到热烈欢迎。美国学者基南曾说“约翰.杜威在中国受到了极为热烈的欢迎。杜威个人对改革和进步的赞同以及他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哲学的权威,使它引起了很多听讲者的兴趣。”[10]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对杜威来华,给以积极支持和很高评价。他曾说杜威是“美国大教育家”“西洋新文明的代表”。[11] 1919年10月20日,北京大学、教育部、尚志学会、新学会四团体在北京中央公园为杜威60岁生日举行晚宴,蔡元培作为北大代表对杜威作了热情洋溢崇高的评价与赞誉。1920年8月31日,蔡元培代表北大授予杜威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名誉学位”。]蔡元培主政教育期间,对杜威实验主义思想,也给以实验与推行,对实验主义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杜威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怀有同情与热爱,对古老中国心中充满着崇敬之情,回国以后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以深深地关注。杜威女儿简.杜威在《杜威传》中写道“杜威不仅对同他密切交往的那些学者,而且对中国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由衷的敬佩。中国仍是杜威所深切关心的国家,仅次于他自己的祖国。”杜威的中国之行,留下了愉快而美好的回忆,他感受到中国人民是热情友好开放大方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他通过书信文章讲学把这种美好而愉快的情感与思想,传达给了美国人民,以致引起了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好感。参加过杜威中国之行的露西.杜威回忆说“中国人民是一个极为友好的人民,他们给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十分大方。在中国的这两年是我一生中最丰富多彩和令人愉快的,对我的父母来说也有同样的感觉。”[14]由于美国政府推行对华友好政策,庚款留美,使得中国优秀学子到美国留学,学习美国文化并把民主科学理念带回中国。杜威之后,有多位美国学者访华讲学,美国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中国政府也推行对美国友好政策,两国人员往来逐渐增多,关系越来越密切,为以后的中美友好合作打下基础。

总之,杜威来华及实验主义思想的传播,对近现代中国政治、教育和哲学产生了重要深刻影响。它适应了五四思想解放时代需求,适应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需要,成为当时思想文化教育的一大潮流,满足了中国思想文化先驱者批判封建专制与迷信,提倡新文学、新道德、新教育、新哲学理念,“使中国改变封建落后的地位,走上强国之路的愿望。”[15]一批文化精英吸收实验主义精髓,去旧创新,努力进取,发展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学、历史、教育、改革农村政治,改革农村经济,促进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杜威来华,增进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了解与友谊,促进了中美两国之间文化交流,为以后的中美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奠定基础。

参考资料:

[1] 陈文林.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知识界的反应.[PhD]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摘要.2006.

[2] 关俊杰.约翰・杜威之美国民主与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分析.北京林业大学[D].硕士论文,摘要.2012.

[3] 胡 适.联省自治与军阀割据.努力周报 [N].1922(19).9.10.

[4] 甘重花.实用主义、民主与教育[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摘要.2008.

[5] 元 青.杜威的中国之行及其影响.近代史研究.2001(2)169.

[6] 刘晓莉.蒋梦麟的大学学术观及其实施.兰州学刊》[J].2007(12).152.

[7] 单中惠.杜威教育思想与近代中国教育.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054.

[8] 张 翼.怎样评估胡适的哲学思想.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1).93.

[9] 陈战国.著.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7.

[10] 单中惠.杜威教育思想与近代中国教育.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2053.

[11]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2] 金林祥.蔡元培论杜威.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12.

[13] 单中惠.杜威教育思想与近代中国教育.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2053.

[14] 单中惠.杜威教育思想与近代中国教育.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2053.

[15] 陈双凤.民国时期中国教育杜威热的原因探析.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社科版).2010(37).5.

上一篇:小学音乐课的课堂教学艺术 下一篇:重视体育运动 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