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内科学教学的尝试

时间:2022-09-09 06:28:33

抓好内科学教学的尝试

医学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疗卫生人才的重任,而这一重任的实现是依靠系统的医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来实现的,这其中内科学作为一门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纽带学科,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的医疗卫生人才的临床工作。然而现今的内科学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些许问题,我们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1做好学前诊断

现阶段学校内科学授课模式多是一位老师教授多个班级,且进度相同,教授方式方法在多个班级间也相同。这样的授课模式对于内科学教师而言节省了备课时间,但是这却忽视了不同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差异。而进行学前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针对不同班级微调授课方式,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学前诊断是教学开始前的最基本步骤,这正如看病时确诊前医生所进行的一系列问诊和检查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的内科学教师更好的获取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理论及技能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内科学专业的爱好状况等等内容。从而有利于教师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定不同班级的授方式,教学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出色的完成授课目标。

学前诊断的方法多种多样,并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可以通过课前的向熟悉该班级情况的班主任了解相关情况;或者课后或者课间通过与同学聊天的形式进行调查;也可以制作成调查表的形式进行提前测评,或者采取综合的方法。所获得的信息通过课后的分析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使得授课过程有的放矢。有学校[1]即采用这样的学前诊断方式大大的提高了内科学教学水平和效果。

2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内科学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它涉及的学科门类最为广泛,且整体性强。又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因此内科学与其他医学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在。

2.1内科学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的相互垂直关系

翻开内科学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各章各节均是在复习了各疾病的解剖、病理生理、病理等知识的基础上,来进行后续的病因,诊断,治疗的介绍的。

2.2内科学与临床诊断工作的相互垂直的关系

临床诊断工作需要从症状、体征人手,翻看内科学教科书,除了每章节系统的讲述各个病症之外,还对相同的体征,症状可能出现的不同疾病进行了总结归纳。可见,内科学在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学科课程之间架起了桥梁。然而纵观现在医学生学习内科学的真实情况,学生多是死记硬背内科学书上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后情况,并没有使之连成体系。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我们的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不重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着很大的关系。对此我们可以采取PBL,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该方法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的教学方法[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以问题为基础,培养了学生将多种因素关联起来一起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亦可以在教学时以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为立足点,解释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介绍病理、体征、各项检验和治疗及预后,这可以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便于学生形成记忆体系。

3注重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医学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因此能看病,具备清晰明确的临床思维是我们内科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它的核心内容就是运用我们已经学习到的内科学知识去分析疾病,解释症状、体征和各项检查结果,对各项错综复杂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制定正确的临床治疗方案。这就要求我们的内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思维的培养。

3.1要了解发病的机制,不可以机械的“对号入座”。

3.2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要分层次的思维模式[3]对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临床见习,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在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产生感性认识,这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发现学习中的盲点和薄弱环节。这即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也锻炼了综合分析问题的临床思维。

4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基本技能

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包括体格检查,病理书写,各种穿刺术操作等多项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但是现阶段因为学时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医患关系紧张等来自学校,医院,社会,学生多方面的原因,而使学生在教学实践的环节中得不到足够的训练,学生不能熟练的掌握各项基本技能的操作。针对这一问题当然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学校和社会加强临床实习基地的建设,并给予实习学生一定的宽容,使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操作锻炼的机会。然而作为内科学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在每次病例教学前安排模拟练习,或者通过多媒体,实验假人的模拟练习帮助学生熟悉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上一篇:山西矿产资源地区农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世界贸易体制发展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