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观念与古代城市形态

时间:2022-09-09 06:13:22

风水观念与古代城市形态

【摘要】风水观念对我国城市形态规划影响深远,本文将对风水文化起源、城市规划特点、城市形态、风水理论指导下的城市规划进行深入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Abstract】conceptoffengshuiplanningfar-reachingimpactofurbanform,thepaperwillbetheculturaloriginsoffengshui,thecharacteristicsofurbanplanning,urbanform,urbanplanningundertheguidanceofanin-depthanalysisoffengshuitheory,forreferenceandlearning.

【关键词】风水观念;城市形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Keywords】fengshuiconcepts;urbanform;planning

一、前言

风水观念从古自今是一种带给人们深远影响的思想,对于城市形态和规划的作用是巨大的。

二、风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风水思想在我国古人的心目中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几乎都是在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完成的。我们勤劳善思的祖先在兴建村宅、坟墓等各项建筑工程时,在实践中总结出人需要与自然环境达到一定程度的和谐统一,才能趋吉避凶、诸事和顺。明代著名住宅堪舆专论《阳宅十书》中称:“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枝叶茂。”说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情形。

从我国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等考古发掘来看,风水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萌芽。商周时,由占卜发展而来的风水观在建筑选址上的应用已较为普遍。东汉时人们重视丧葬,风水观念十分盛行。魏晋时期,风水学开山祖师郭璞在《葬书》中写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他全面构架起风水文化骨架,首次对风水学下了定义。唐代风水学说走向成熟,其中地理堪舆学泰斗杨筠松著有《撼龙经》、《疑龙经》、《天玉经》等传世名作。宋代赖文俊、陈抟、徐仁旺、吴景鸾、傅伯通、蔡元定等风水大师都对风水学说进行了阐释,风水理论体系出现以江西形法派和福建理法派为代表的两大派别。明成祖笃信风水,导致民间讲究风水,明十三陵就是风水大师廖均卿相中之地。清代时风水师的勘察活动已从帝王宫殿普及到城乡民宅各类场所。而保存至今的明清故宫,就是严格按风水理论建造而成的经典杰作,它是中国古代规划建设与美学艺术巧妙结合的风水文化实体,是我们祖先千百年来经过生活实践积累形成的知识信仰、道德习俗、法律观念等文化的综合体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地区掀起了研究中国风水学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开始运用我国风水理论。

总之,风水理论是由人们长期实践积淀而来、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一种关于居住选址与布局的经验积累,是一种在哲学影响下由当时特定社会主导的关于人类栖息地的最佳选择与组合的学说,是一门关于环境评价与选择的科学。风水学的目标是在考察地势地貌、水流风向、生态气候等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与建设,具体涉及到建筑物兴建时的位置、方向、地势、风向、水流及与周边环境相关的其他事宜,从宏观环境到微观景观,风水理念无所不在。

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1、中国古代的城市具有明显的风格统一,整齐划一的特点

其中的原因:一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的优越性。二是秦朝以来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书同文”,城市的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这种城市规划的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的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的脉络清晰。最典型的应该就是北京城了(图1)。

图1现代北京城鸟瞰图

这座深深沉浸在礼仪、规范和宗教意识的城市,俨然有序,构图巧妙。丹麦学者罗斯缪森认为:“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布局对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登景山俯瞰,可以清晰地看见北京古城之内的四合院民居充满韵律,这些已经存在700多年的居住院落青砖灰瓦,绿枝出墙;城市中央,一条南北7.8km长的中轴线,纵观正阳门、天安门、紫禁城、鼓楼、钟楼等大型建筑,以金、红二色为主调,与四合院灰与绿营造的安谧,构成强烈的视觉反差,给予人极具震撼的审美享受。

2、重视房屋与院落之间的空间组合

中国古代城市由于中央集权和封建礼教的影响,呈现整齐划一的统一格局。然而这样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扼杀了人民的创造力,造成了在规划上缺乏创新,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等问题。同时,物极必反,太过统一的东西难免单调。然而中国古代的建筑师在这样一种高度统一,难以创新的状态下,却找到了一种变通的方法,那便是重视房屋与院落之间的组合。如果说西方的建筑是向天空发展,那么中国古代的建筑便是在大地上扩张。小至一个住宅,大至一个宫殿,都是由院落组成。中国古代建筑正是在平面上纵深发展,组合的艺术。中国古代的建筑就单体来说,难以有什么变化,然而在房屋院落的组合上,却可以达到丰富的效果。

四、城市基本形态

城市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外在体现,是凝结的文化形态。因此,城市文态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具体的城市形态。

1、轴向对称规整发展

我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及王城图基本上奠定了封建社会对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制及文化形态。笔者认为,它不仅是我国城市文脉的渊源,还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城市文态发展的基本规范和蓝图,形成了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文化思想及其形态。其显著特点是以统治阶级王宫为中心,城市格局中规中矩,轴向对称发展。即建筑坐北朝南,随着中轴线延伸道路,经纬分明,街坊功能明确,对称布局拓展,显示了城市人口的阶级等级和活动范围,“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于是,一座座有规有矩、轴向对称发展的封闭型城市在中华大地上相继发展起来。尽管几千年来朝代更替、社会发展、经济兴衰、文化融合,但城市发展的这种形态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直到建国后,许多城市的城墙被拆除,但旧城区轴向对称发展的基本形态仍然存在,并且还在延伸发展,成为该城市鲜明的城市文化形态。

2、因地制宜,多样发展

《管子》提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城市形态法则,晁错提出“相其阴阳之和,赏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然后营邑立城”等城市发展思想,古代一些城市发展突破了规整模式,开始注意与山形水势、自然地理环境有机结合,借山水有利形势,顺自然有利地形,审适宜土地筑城,出现了不规则形态、自由发展的城池,如古代的济南、绍兴、苏州、杭州、临淄等,都是因地制宜多样发展的典范。再加上天人合一、怡情山水、和而不同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城市形态因城而异、多样化的城市相继出现并发展起来。如“四面群山、三河穿城、家家门前流活水”的丽江古城“,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的阆中古城“,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春城昆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一城山光,半城塔形,苇溪流片,古刹到处”的张掖,“七条平行清流象七弦构成方琴式水乡城市”的常熟等,表达出了诗情画意、各具千秋的城市文化形态。我国现代城市进一步发展,因地制宜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和城市文态。包括以旧城区为基础的同心圆状发展、扇形发展、星形(指形)放射发展、条形发展、哑铃状发展等,不一而足,各具特点。

五、风水文化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古代哲学文化,它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与规划、建筑和环境密切相关,通常是为了选址而对地形地貌、气候生态等各环境要素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提出建筑规划和设计的一些指导性意见。

1、风水文化指导城市选址

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适合营建的城址,早在我国远古时期人们对聚落的选址就十分考究,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已有了靠近水源、位于河流交汇处、处于河流阶地上、处于向阳坡等环境选择的倾向。而在依山傍水的典型上吉风水格局半坡遗址中,已出现较为明确的功能分区:居民区与墓葬区有意识相隔离,这也成为后来区分阴宅、阳宅的前兆。人们学会在观察环境的基础上能动地选择居住环境,例如城邑的选址规划,因为统治者认为城址的好坏关系到城市未来的繁荣昌盛与否和族人的前途命运。早在诗经《大雅・公刘》篇就详细记述了周文王之前的十二世祖先公刘,在公元前15世纪带领周人迁居选址的经过。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城市选择有山有水的地域,不仅便于城市的工业生产和城市景观的创造,也有利于城市的多方位发展。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风水观念中村、宅、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格局,风水思想对城市选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选址需依山傍水、地势平坦。选址以有水环绕为上。水是人类文化孕育的摇篮,风水的理想环境主要由山和水构成,其中尤以水为生气之源。风水学说认为:“凡入一局之中,未看山,先看水。水飞走即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水深处民多富,水浅处民多贫。水聚处民多稠,水散处民多离。”欧洲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建筑学经典――维特鲁威所著的《建筑十书》中的第八书也以水脉探查、水质检验等方式探讨了水对人和建筑的影响。而从现代城市的发展观念来看,水一方面对于城市的正常生产运作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水运不仅可以改善城市交通,同时还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选址以地势平坦为上。因为平原不仅能提供足够的农副产品以供人们生产生活,也使城市水陆交通、集市贸易、物资流通等更为方便;再者背靠大山、面临大河,在军事上也更为有利。在其他方面,风水学强调的“面南朝阳”、“坐北朝南”思想和风水思想选址中的聚气、藏风等思想都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选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现代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规划建设也需考虑整个区域的地理条件与生态系统,包括特定的土质、岩性、气候、植被及水文状况。只有这些不同特征的环境因素相互协调补益时,才能造就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有机的生态环境。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当然不全由风水师所选择,而是当地经济、政治、军事、交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产物,当然也有部分城镇特别是历代都城的选址是统治阶级和风水师有意选择的结果。这就使得中国历朝古都充满宗教意识和礼仪规范,使城市平面布局庄严匀称。从唐长安、宋东京到明清北京城,一代代古都以规划严整的街市、辉煌壮丽的宫阙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的名片,象征着中国古文明和古文化的灿烂辉煌。

2、风水格局影响城市规划

风水格局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中轴线的确定和重点建筑的布局上。例如以宫殿、寺庙、陵寝等建筑群的中轴线面对某些山峰(祖山、主山、朝砂、案砂),构成对景以壮城市之形势。战国时吴国大臣伍子胥为给吴国都城选址,总结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城市规划布局思想,此后一直到明清北京城,历代都城基本都沿用了这种风水学的规划理念。例如明南京城是以相土以及宇宙形象来建造城市的;明清北京紫禁城更是风水规划建设的典范: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宫殿布局东西对称、左右衬托。西靠中南海,北倚景山,南有金水河。可谓前水后山、阴阳交汇,符合风水所要求的“藏风聚气”利于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因此故宫城址虽已距今千年却无较大变化,这正是因为风水文化在城市规划中强大不灭的生命力。现代城市规划布局方式中放射状布局和卫星状布局都明显体现了“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思想。2013财富全球论坛专题研讨会“成都新未来”提出了成都卫星城市发展模式。所谓卫星城市,也是引用了宇宙间卫星和行星的关系,借以表明子城与母城相互依存的关系,此为“法天”。放射状城市则是蜘蛛网的布局形态,此为“象地”。

3、城市规划中的风水文化原则

风水理论应用于城市规划有多个原则可遵循。一是整体系统性原则。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科学,整体系统论早在我国古代风水学家就对其进行关注和运用。风水理论思想把城市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整体系统性思想促使人们从关联性、功能性、多样性、有序性来考虑城市规划问题。整体系统性原则是风水理论运用于城市规划的根本原则,以整体原则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特点,它贯穿于风水选址与布局的整个过程。

二是因地制宜原则。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各异,建筑形式亦不同,例如我国西北干旱少雨,人们选择穴居式窑洞居住;西南潮湿多雨,人们则采取栏式竹楼居住。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本质上反应了我国古代人民追求实事求是的思想,在规划建设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达到传统哲学所推崇的“天人合一”境界

三是观形察势原则。风水学认为“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认为适宜人居住的地方,主要为大山川之下或较大的河流沿岸,因为这些地方利于藏风聚气、亲近水源。现代城市在进行规划建设时,首先应总体观察包括周围山体脉络与水体走向的大环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城市置于一个较大的环境来规划考察更易分析其所受周围大环境的影响。比如大环境的常年主导风向、土壤地质、山势脉络都将对小环境中的给水排水、气候风向、建筑基地等条件产生影响。然而如今城市规划常常忽略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得居住小环境逐步恶化,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风水文化强调的平衡以及追求的人与自然相统一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四是改造风水原则。风水学对于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当自然环境自身出现不足时,就需要改造风水来创造优化的生存条件。大多数改造的本质都是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以造福子孙后世。改造风水成功的实例很多,四川成都都江堰就是改造风水的成功范例:李冰父子就是用修筑江堰的方法驯服了淹没良田和民宅的岷江,使得岷江造福于天府之国的人们。除此四原则之外,风水学还有依山傍水、地质检验、坐北朝南、适中居中等原则。这些原则在古代风水书籍如《阳宅十书》、《周易》,建筑类古籍如《考工记》、《园冶》都有提及,并在现存古建筑群如北京故宫、丽江古城都有很明显的体现。

六、结束语

风水观念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城市的发展要求大胆创新,将传统和现念相互融合,促进城市规划的更加科学性和现代性。

参考文献

[1]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济南[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3]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风水观念的文化思想[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

上一篇: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要点 下一篇: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的问题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