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

时间:2022-09-09 06:11:21

试论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

[摘要]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深入反思改革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都需要制度创新,因此制度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改革 制度建设 制度创新

[作者简介]李(1963.10―),女,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

2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改革。在现阶段,改革主要在于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不仅要求除旧去弊,还强调求新,强调创造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体制环境中进行的,完善、合理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是经济和社会健康顺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于是,中国的制度经济学也逐步兴盛起来。制度创新思想的提出,深化了邓小平的改革思想,进一步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问题,为改革开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制度创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有社会主义法制作保障,政治法治化是人民实现当家作利的根本途径,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就得不到实现。建国以后,我们党和国家的很多重大失误,问题都出在忽视法制建设上。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著名讲话中指出,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邓小平多次强调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要靠法治,明确提出了依靠法制治理国家的方针。

党的十五大继承和发扬了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进一步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指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强调法制、制度对于保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意义,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目前主要的工作表现在,一是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保障,法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依托,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增强法制观念,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这就要做到加强执法监督,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在执法监督中的作用,同时要从严治警,提高政法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还要加强普法教育,不断地提高干部和群众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素质和自觉性;三是要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根本要求,是改革和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制度创新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因此,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的“七一”讲话继承了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思想,并根据我国进入21世纪后的基本国情,做出“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那么,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想应该有很多方面,但其中有一个方面是不能忽视的,即制度创新问题。

首先,要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中央政府的宏观管理,主要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人民和企业的财产权利,提供全国性的必须由中央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此外,政府还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一方面为低收入阶层提供社会救济,为全体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平衡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集中力量发展高科技,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社会公共需要。

其次,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微观经济中市场主体的活力将会越来越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必然要求政府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减少经济管理,减少前置式审批,使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提供具体的行政指导向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转变。

再次,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因为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社会稳定,都需要有可靠的社会保障机制做后盾。如果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滞后,将不利于制度创新和社会稳定。能否正确处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改革能否成功,也是制度创新能否成功的重大问题。

最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我国,是由中国共产党执政,其对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的驾驭和支配,使得党能够在制度资源的开发上占据优势地位,并成为保持中国发展和稳定的核心,全国各族人民对执政党的政治认同也就成为党作为“初级行动团体”的先决条件,这就客观上要求执政党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进行制度创新,以保持社会发展的有序。

三、实现共同富裕要依靠制度创新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我国现在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实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所追求的根本目标不是要拉大贫富差距,也不是要通过两极分化的途径来达到经济效益的提高,改革开放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最基本的目的是改革以往生产关系中不合理的部分,大力解放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国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无论是出台发展战略,还是制定调节收入差距的政策,无疑都是要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国宏观层面的基本课题,作为新的制度和政策投入的重要着力点。

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加强法制和法律监督是制度创新的突出重点。要大力力度整顿不合理的分配秩序,打击非法致富,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清理灰色收入。同时,一个社会经济的增长需要有财富和储蓄积累的支持,而财富和储蓄的积累来自于社会富裕阶层的形成和扩大,在收入正当的前提下,富裕阶层越大越好,这也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目的。而在中国,由于有着长期的小农经济平均主义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观念的积淀,平均主义浪潮很容易冲刷掉财富和储蓄的积累,使经济增长难以达到经济起飞的临界点,所以,我们应当在理论上、文化上合理解释靠合法收入致富的富裕阶层的社会功能,并在制度上切实有效地保护所有公民的财产权。

要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还有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解决贫困人员的低收入。为此,我们必须从制度上入手,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如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等,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对贫困者的扶持和救助,进一步强化各项扶贫济困政策措施,以最大的努力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机制在缓解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很小的,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对我国当前正在运作的市场经济体制、分配制度、分配政策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加强制度、政策创新,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及其调节机制,调节过大的居民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实践证明,只有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加强制度创新,才能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振兴中华民族的合力,才能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

2、《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要走出六个误区 下一篇:当代社会道德困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