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小场地组织体育活动

时间:2022-09-09 05:18:35

如何运用小场地组织体育活动

【摘 要】许多中小学校都面临着体育活动场地狭小的问题,这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造成了较大困难。另外由于体育器材缺乏,更让体育教师产生畏难情绪。

【关键词】小场地 体育活动

根据多年小场地的教学经验,就怎样组织小场地体育活动,谈一下个人体会和做法:

一、定位法。

在小场地上同时有几个班级上课,使学生的活动范围大为减少,这时易采用“定位法”,即固定队行进行练习,如在走廊过道、花坛等处排列队形,要求位置不变而教材教法多变,除了做发展身体素质的体操、跳绳、立卧撑、徒手技术动作等练习外,还可以做单双数相间的绕人运球,跳跃曲线跑动,前后排双手胸前传接球,利用体操棒或小型器材进行协调性练习,用沙包进行抛接练习,充分锻炼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感。教学秩序活而不乱,易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顺势法。

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和建筑物,做自然地形跑。如:沿着花坛跑、绕树慢跑、台阶两换跳、跑楼梯、沿墙根慢跑纵跳摸高、靠墙手倒立,对墙投掷、绕过障碍等。这种方法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学生情绪很高,运动量易于掌握和调整,组织队形不易混乱、活泼自然,灵活而不忙乱。

三、盘旋法。

在场地上曲曲直直地花样移动,如:“8”字形跑、蛇形跑、螺旋跑、快慢相间跑等,还可以走跑交替、变换动作方向与节奏。这样场地虽有限,跑距却可以延伸,称之为“盘旋法”,对培养学生的反应和灵活性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四、替代法。

利用沙包、羽毛球、乒乓球等轻物代替垒球掷远;以跳背来代替山羊分腿腾越的练习,用跳橡皮筋来代替练习跨越式跳高的过杆技术,可以增加练习次数,掌握好运动技能。并有效地避免运动损伤,在进行练习时应注意加强组织纪律性,只有良好的纪律才是练习次数和质量的保障。

五、循环练习法。

在有效的范围内分组练习,如:第一组跳绳、第二组举重物、第三组立卧撑、第四组蛙跳。分散练习,依次轮换,只要组织严密,所有空间都能充分得到利用。

六、模拟法。

不用器材而只用手势动作,如:双手胸前传球,原地侧向掷垒球,滑冰的蹬冰技术练习和弯道压步技术练习,篮球的重点技术三步上篮练习等。充分利用少年儿童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做好徒手练习。

七、游戏法。

在相宜的场地上利用“游戏法”完成教材内容,如:画一有规则的圆形图案,用小白兔的故事教学生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一边跳图形一边唱儿歌,让学生体会双脚起跳、双脚落地的基本要领。还可以开展活动范围更小的游戏,如:“叫号赛跑”“贴膏药”具有对抗性质的“斗鸡”比赛等。既提高了练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与玩”中掌握动作要领。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中,利用游戏规则让学生理解动作技术的要点,形成良好的纪律性。

八、竞赛法。

利用多种竞赛活动形式加大运动量,如:迎面接力由单人跑改成手持实心球一至两个,提高难度,可进行背人负重的接力,在跑之前做五到十次深蹲或立卧撑加入运动量,利用增加密度来加大运动量,如:传球时由两人迎面传球改为三角、四角或用两球进行,提高传球数量和质量。跳绳每人跳跃个数由少逐渐增多,有条件的学校可用海绵垫练习前滚翻,再过渡到前滚翻接力,通过增加练习次数达到合适的负荷量和良好的练习效果。

总之,在教学当中要考虑到地区和学生的特点,体育教师应该提前备好课的内容,备好场地。让学生在有限的场地和器材的情况下能够安全地开展各项健身活动,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们体育教师的基本责任。

参考文献:

1、 1、张国华社会体育活动方案设计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1

2、 2、于振峰等 体育游戏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1

3、 3、颜庆 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4-1

4、 4、毛振明中小学体育健身园地的设计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3-1

上一篇:谈谈低年级数学课堂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 下一篇:体育教学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