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演讲中心理障碍分析

时间:2022-09-09 04:30:21

大学生演讲中心理障碍分析

【摘要】演讲是当今大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的基本能力。在演讲活动中演讲者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暴露出比较明显的心理障碍,这将直接影响演讲的效果。作为高校管理者应针对当代大学生演讲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寻求改善途径,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估计自己,驱使障碍,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

【关键词】演讲 心理障碍 心理素质 改善途径

演讲是一种直接的带有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要求演讲者有很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同时它也是人类的一种复杂的传播活动和重要的精神活动,并始终与心理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因为,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和听众的心理都处于互动互变的状态。因此,克服演讲中的心理障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懂得心理沟通的技巧,不仅是演讲者重要的心理支柱,而且也是获得演讲成功的前提条件。

1.演讲心理素质就是指面对演讲这种精神劳动对象时,演讲者产生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和表现出来的原有基础。由于演讲者演讲实践经验和感知的深浅不同造成的这种心理特点和原有基础对不同的演讲者来说自然是不尽相同,演讲心理素质虽然也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但经过长期实践和有系统的训练与有意识的培养,演讲心理素质还是能够得到突破性的提高的。

(1)树立坚强的自信心。所谓自信心,是一种推断性的心理过程,具有明显的理性思维色彩,是个体对自己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成果拥有成功把握的一种预测反应。而这种预测的结果无非是三种情况:一是必然成功;二是必然失败;三是可能失败可能成功。如果一个人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力量,而产生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怕失败、怕被人嘲笑,就会越加分心,越加忧心忡忡,无形中会束缚实际能力的发挥,导致演讲失去了光彩。而拥有自信的人,在良好的心理定式作用下,能以满腔热情对付演讲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并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现场气氛所左右。

拥有自信固然很好,它可以发挥意志的调节作用;可以克服演讲者的消极情绪,但是如果具有不切实际的盲目自信,则会给我们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只有将自信建立在对自我素质和能力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演讲基本规律的熟练掌握上,建立在对演讲内容的深刻理解上,建立在对主观条件和客观情况进行辨证分析上,这样才是真正的自信,它对演讲的效果才有促进作用。

(2)客观地看待结果。在演讲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语音是最准确的,自己的语言是最完美的,自己的感情是最准确、最具感染力的,演讲的效果是最出色的。这样的结果如果能实现当然是好的,但是对于一个平常的人来说,一下子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是不可能的,如果过分看重演讲的效果,就会极大地加大心理压力。所谓心理压力,就是指个体意识到压力存在而无法摆脱形成的心理应激。由于这种压力无形地在影响着演讲人的心理,因此会让演讲者在演讲的过程中过分重视每一个细节,害怕哪个环节或方面出现问题或差错,当这种担心超过了正常的心理承受能力时,演讲者就会出现声音发颤、表情呆滞、语调失常、动作僵硬等紧张的状态。对于演讲的结果,我们应该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进行辨证评价,只要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发挥出来,结果好与差我们不必看得过重。

2.心理与生理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理变化会导致生理相应地变化,同样,生理调节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理调节措施来克服演讲中的心理问题。

(1)呼吸调节法。呼吸调节法是运用特殊的呼吸方法以控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从而提高吸氧水平和增强身体活动能力,改善心理状态,治愈心理疾病或躯体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在演讲过程中,有些演讲者会出现怯场反应,如遇到情绪低落、精神萎靡、紧张激动、呼吸短促等情况时,运用呼吸调节法就可以达到安定心神、放松情绪的目的。

(2)系统脱敏法。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一旦我们对某种刺激产生了不愉快的反应,就会在头脑里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日后再遇到或想象到此类的刺激便会产生一种恐惧、紧张、厌恶、焦虑等感受。

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类似现象。比如,小孩子生病治疗后总是害怕“穿白大褂的人”;成人有过晕车、晕船体验的,总是害怕乘车坐船;对演讲、考试、比赛有过过度紧张体验的人,难免有怯场心理……所有这些都是由于人先前有过对某种刺激不愉快的体验而导致主观上对那种刺激过分敏感而引起的。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种日常恐惧症呢?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脱敏”,即国外流行的“系统脱敏法”。

所谓“系统脱敏法”,它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承受能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状态。“系统脱敏法”按照训练方式和特点大致可分为时间――想象式和空间――实物式。前者是以时间为线索,运用想象进行脱敏;后者则以空间为依据,运用实物进行脱敏。

参考文献:

[1]李元授.演讲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的分类研究 下一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