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气致柔”

时间:2022-09-09 03:38:41

儒、释、道三家均重视人生修养,而修养的方法内容与境界又各有不同。道家讲人生修养以法天地、法自然为不二法门,以明道、悟道、修道及证道为次第功夫,以“人天合一”与宇宙共洪荒为最终目的。强调恪守知行合一,精进不已地做功夫,以求达致终极。

太极文化与道家文化密不可分,太极拳以太极文化为依托,于武则强体健身,在文则修身养性。具体实践是从动功与静功两方面人手。以行拳讲,对眼、手、身、心等有一定的要求,动中求静,静中寓动;以静功讲对身法、意、气、呼吸有一定要求,动静结合,内外兼修,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一语道出了人生修养的玄机,指出了修行的人手点是“气”。气无处不在。道家认为,人秉天地之气以生,先天一自虚无中来,无极太极,是一团,阴阳是一团羔,一呼一吸,一往一来皆是,“气聚成形,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生生变化无穷矣。”所以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气在人身而言,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古人讲先天的气为“”,后天的气为“气”。婴儿在母胎中以脐带吸取各种营养,精气,这时婴儿的气为元,呼吸为胎息,也称先天呼吸。十月怀胎到分娩,离开母体,脐带被剪断,口里的脏东西被掏出,呼出最后一口母胎里的气,吸入空气里的气,此时就开始了口鼻呼吸,这是后天呼吸,气入肺。

人从出生、成长到死亡是由先天到后天的顺亡过程。老子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指出了由后天返先天的逆生过程。这是道家的“人天合一”的过程,称之为“道”。修行就是由后天返先天,这个过程必须是内外兼修,性命双修的过程。

如何修?内修道德品质,修性;外修四肢百骸,修命。命功由静功和动功入手。动功由太极拳人手,静功由打坐人手。此文专门介绍一种“六字诀”静坐法。斯法由道家以佛家的天台宗借入。(具体静坐方法参见“自然之道静――太极拳与静功”篇)

六字诀由六字对应人体六个器官:

呵――心;呼――胃;嘘――肝;吹――肾;嘻――三焦:咽――肺。

择一静处坐定后,一口气拉长读一个字(国语发音),无需发音,只借字音吐气,调整身体器官,气路通畅后开始静坐。静坐首要静心。初坐时,念头放松,放下所有思虑杂念,不管过去、现在、未来。自然呼吸。开始用鼻子呼吸。静下来后,呼吸会变得深长,慢慢地会成为丹田呼吸。然后意守丹田。意守丹田可使肾水上升,心火不降。而得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效。在行拳的动功中,保持同一心法。呼吸的步骤可分为:深呼吸――腹式呼吸――丹田呼吸――胎息。日久功深,达致胎息境界,即返婴儿状态。

正所谓大道至简,修性以无欲无私为本,以为太极拳道本体;无求无为为用,此为太极拳道外用。真正的修养,就是把自己恢复到儿童时的活泼天真,心地纯净,达到无思、无忧、无虑、无欲的至真、至纯、至善的境界。

“善养其柔可以胜刚,善养其弱可以胜强”,这是经世处事之道;亦是内功拳法技击之道。体宜柔,气宜柔,心宜柔,老子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境界,就是返璞归真的境界,无为无不为的境界,人生至高的境界。

上一篇:太极拳的桩步 下一篇:“常胜将军”的功夫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