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悟数学文本,精彩从这里开始

时间:2022-09-09 02:41:53

用心感悟数学文本,精彩从这里开始

摘要:如何正确对待小学数学教材?我们有很多老师由于未能真正领悟文本,从而曲解编者意图,在此,作者联系实际案例谈谈对用好教材的看法。

关键词:感悟文本;领会意图;用好教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85-1

教材是一些富有教育教学经验的教育专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著的,都是经典。对于教材,我们要摒弃这样两种极端的认识:一是照搬教材,按部就班,有一个例题讲一个例题,有几道习题练几道习题;一种是任意修改教材,把教材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弃用教材,另起炉灶。我们应用心感悟数学文本,透过数学文字、图像和图表,领悟编者意图,从而达到用好教材的目的。下面笔者通过自己的几个实践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 分数除法的意义消失了吗?

六年级数学教材分数除法中,安排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三部分来学习。这三部分的教学目标中均有“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而教材一直未出现除法意义的概括,似乎分数除法的意义不在教学范围之内。该如何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呢?在认真解读教材、感悟文本之后,我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教材从例题中就充分体现了分数除法的意义。例1的平均分,例2、例3的总量中包含几个每份量,例4中还隐含着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这些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涵盖了除法意义的所有内涵,只是用分数来丰富了除法意义的外延,这样除法的意义不再仅仅是概括成“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了,而是让学生在多样的实际问题中认识分数除法的意义。

其次在例题的教学中,当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如看图、知识迁移知道分数除法算式的答案后,我引导学生验证这一方法的正确性时,学生一下子想到用乘法来检验,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乘除法的互逆性,感悟除法的意义。

最后为了让学生对分数除法意义有更深刻的体会,教材还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书中有一题算一算,比一比:(),让学生在计算对比中体会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教材虽然没有明确呈现分数除法的意义,但分数除法的意义却隐含在数学文本中,需要教者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用心去感悟。

案例二 为什么放在这里教学?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中新增的内容,这一内容被放在比例这一单元的开始进行教学。在上这节课前,我疑惑:为什么将这一内容放在本单元教学?放大或缩小的比又为何将原来图形的边的长度作为后项而不作为前项呢?在这一单元教学完成后,我对此有了更多的认识。

1.数形结合,使比例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扎实

按传统的理解,比例的知识是建立在比的基础上的,而新教材中通过两幅形状没有变,大小变了的图形,让学生发现对应边的比是相等的,自然引出比例的概念,从而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为后面学习成比例的量打下基础。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应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变与不变。

2.前后联系,与比例尺内容相统一

在学习比例尺时,学生发现比例尺有扩大和缩小之分。该如何区分呢?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可以发现当比例尺的比值小于1,就是把实际距离缩小画在图上,这与把图形按一个比放大和缩小是相统一的,现在的长度、原来的长度就相当于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所以一个图形是把原来图形按几比几变化而来的,应把原来图形的长度作比的后项,同样在表示比例尺时,要将变换后的距离作前项,原来的距离作后项,两者融会贯通。

以上两个案例充分说明我们钻研教材时,不是简单地读教材中的文字、图像、图表,而是要通过这些文本跟编者进行心灵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用好教材,生成精彩!

案例三 教材为学生提供方格纸,有这个必要吗?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这一单元三部分内容在探究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教材均准备了方格纸的相应图形,让学生剪下,通过操作转化成已学的图形,再填写表格:

然后出示讨论题由学生小组讨论。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有关的操作,在讨论部分,往往抛开操作的图形,而仅仅根据表中的数据发现底、高、面积的对应关系,虽然这样能推导出公式,但总感觉在学生大脑中留下的印象不深,也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所以在后两部分教学中,我舍去教材中的操作材料,如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制三角形,在操作中发现三角形的底、高、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这种对应是学生直观体验到的,从而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有真正的理解。当然书中表格可在公式推出后,让学生再填写验证。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不为教材所束缚,而是从学生出发,在钻研教材、对话文本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得教学目标更为明确,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总之,我们教学中要用心感悟数学文本,在领会编者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精彩!

上一篇: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接入技术探讨 下一篇: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作文题解与佳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