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与分析

时间:2022-09-09 01:58:00

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与分析

摘要:现代企业管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深入发展,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突出人才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贡献。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与分析,通过对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地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深入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 人力资源 战略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推动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人的各项活动构成了管理的主体,也构成了管理活动的重要监督者,因此必须要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将人分配到最合适的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才能,使企业内各项工作达到最好的效果。

企业战略管理主要是指在动态变化的外部经营环境中,如何使企业保持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管理模式,战略管理是随着人力资源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而提出来的。

二、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的投资与开发理念问题。现阶段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投资方面存在资金少且投资规模小等问题,导致企业人才理念淡薄,人力资源管理陷入困境。中国人力资源的数量相对较多,其整体素质都比较低,但人的潜能决定了人要靠开发与投资才能充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而很多企业正是缺乏这种投资理念,忽略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也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重重。

2.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的断裂。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实现并且引导企业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并有效适应外界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的管理理念。在企业发展战略中,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对员工制定工资分配方案机制以及员工的晋升与培训等,并没有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进行统一有效的规划,也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因此很难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以最大化地实现企业目标。很多企业并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结合起来,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规划,导致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的断裂,不能充分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3.企业文化建设中人力资源战略成分不足。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持续发展与竞争优势。现阶段很多企业都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因此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动力功能与凝聚功能都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职工也缺乏必要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归属感,导致企业经营目标难以实现。

三、如何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深入发展

1.不断转变传统经营与管理理念。传统的经营与管理理念对人力资源投资力度相对较少,因此要不断改革传统经营理念,提倡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一方面强调人是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同时还强调人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要对人才进行合理的控制与培养,才能保证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还需要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空间,充分发挥员工的专长。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也应该放在对员工的激励与培训方面,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而推动企业的持续与深入发展。

2.突出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内涵关系。企业战略是企业实现全局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同时也包括企业的战略竞争机制以及生产营销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等具体的职能性战略。因此,需要将人力资源战略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突出强调两者之间的内涵性关系,将人力资源管理上升一个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人才开发、培训、晋升、激励等环节与因素,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以推动企业实现自身的持续与深入发展。

3.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企业文化建设如果不到位,很容易导致企业的发展与经营目标与职工的意识相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有效地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员工的智力与能力来为企业服务,企业文化建设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近些年以来,企业文化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开始发挥其关键性作用,企业管理者也开始将一些优秀的管理理念与行为方式整合到员工管理中,实现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进而促进企业实现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菁,李帮义,戴悦等.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J].商业研究,2005(19):1-4

[2]李杰.以“人”喻“资”为哪般——北京雅方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5(1):38-43

上一篇:基于Multi—Agent仿真的知识转移行为演化博弈... 下一篇:浅析有效提升煤矿职工教育培训质量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