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学活动的探究式教学

时间:2022-09-09 09:10:11

幼儿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学活动的探究式教学

摘 要:幼儿园如何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优势,运用信息技术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具有积极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活动;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9-0050-03才

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多感官对周围事物及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探索、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是幼儿获得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是教师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发展智能、养成科学态度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给出一些具体事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在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中,教师既要考虑科学活动自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幼儿学习科学的认知规律,切实地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幼儿亲身经历问题的提出、讨论、研究和拓展应用的过程,使幼儿获得科学活动的情感体验,促进对幼儿的科学素养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有些科学活动如植物的生长、蝌蚪的发育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教学中必须借助多媒体来呈现复杂的生长变化过程,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探究式教学。那么,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信息技术有哪些辅助教学的优势,教师应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学活动的探究式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一、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应用优势

1.以兴趣导入,诱发科学探究动机

幼儿对学习的本质还不了解,也缺乏自我约束力,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所以,教学中以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引入,符合幼儿对直观、动感知识的认知特点。同时,配以悠扬悦耳的音乐,充分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如:引导幼儿“认识竹笋”的活动中,由于时间、地域的限制,无法让幼儿亲自走入竹林、认识竹笋,在教学活动中播放竹林春笋的录像,幼儿看到一大片竹林里冒出一支支嫩笋,就会迫切地想了解竹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给幼儿提供竹笋实物,让他们亲自动手去摸、捏、看、剥,起到直观教学,兴趣盎然的效果。

2.由重点切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科学活动内容比较抽象,幼儿对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不愿意去看去听,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枯燥的东西兴趣化。如:在《蜗牛》教学活动中,幼儿在观察蜗牛、了解其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对蜗牛的运动发生了兴趣,这时教师就要讲解腹足和粘液的知识,但是这部分知识较抽象,教师借助多媒体将蜗牛放大十倍,使小朋友可以清楚观察蜗牛的触角、眼睛和腹足,再通过蜗牛运动方式的课件,让小朋友观察蜗牛爬行的白线。幼儿对蜗牛运动过程有了长足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有效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了教学活动效果。

3.由交互出发,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科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在教和受之间应该构建双向信息交流通道,这样就能解决教者的指导和提示,也能及时对幼儿的反映作出反馈和强化,利于促进幼儿的主导学习和积极参与。教师在制作互动教学课件时要充分考虑幼儿会怎么想、怎么做、会发生什么状况,同时,要制作回答正确的奖励性游戏等,这样更有利于幼儿轻松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

如:《我是从哪里来的》讲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但以《可爱的小蝌蚪》课件来补充静止图片教学的不足,还在课件最后设置了生长过程中的典型图片,鼓励幼儿排出生长的顺序,激发了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

4.由问题生成入手,拓展科学活动内容

在科学活动的教学中,幼儿在教师设置的情景中,往往能发挥想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急切实践来印证的期望,教师要合理对幼儿生成的问题进行筛选和整理,帮助幼儿合理地分析、设计验证的渠道和方法,拓展科学活动内容。如:科学活动《怎样喝到水》中,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发问题:怎样才能喝到水。孩子们会纷纷发表意见和想法,教师要让幼儿观看相关科学视频,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准确地为学生解疑,从而有效拓展了科学活动的广度。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内容的整合

在科学活动中,要求观察的内容很多,甚至有些内容需要长时间持续观察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如:植物的生长、蚕的生长变化,都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了让幼儿切实地完成观察和体验过程,笔者和幼儿一起播种,引导幼儿观察种子的萌发、生长的变化过程,通过照相机拍摄下来,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借助狸窝转换器将多个照片和视频剪辑成录像播放给幼儿看,帮助他们回忆和识记种子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过程。蚕的生长变化是通过网上收集资料制作视频教材完成教学活动的。

信息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复杂的动植物生长变化过程,在短时间内集中、具体、形象地展现,不仅拓宽了幼儿通过多感官体验事物的途径,同时也完成了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

2.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的整合是一种新的尝试,在教学方式上是一种创新和突破。科学活动是以幼儿为中心进行的主动探索过程,教师要起到组织、指导和帮助的作用,进行情景设计、分工协作、会话交流等活动的创设和协调。教师要书写详细教案,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完成资料查阅、家庭和社会调查、完成课内课外的知识拓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完成幼儿学习知识的目标,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培养了幼儿探索学习的能力。

例如:《垃圾分类》课题活动中,教师要想给出“什么是垃圾、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处理”的准确概念,必须上网查阅资料,同时,教师为了讲清为什么要分类处理,需要拓展垃圾污染的知识。这样不仅仅需要教师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完成图、文、声、像的感性教育,同时需要幼儿进行家庭调查、邻居走访等活动,完成理性认识,从而使得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书本的知识生活化、自主学习的知识协作化,完成了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促进幼儿科学活动的教学过程。

3.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氛围的整合

幼儿园教学活动重视氛围营造,如教室不同地域设置了美发屋、植物角等知识园区,直观的教学场景有利于幼儿见景生情,促发灵感,产生求知欲,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优点,在营造氛围、创设情景上效果更佳。

例如:在科学活动《认识磁铁》教学中,利用动画片《企鹅部落》中小企鹅发现磁铁石的片段,让幼儿了解磁铁的特性,从而激发了幼儿探究磁铁的兴趣,再展示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应用,配上教师的解说,让幼儿获得知识的拓展,最后对幼儿分组进行磁铁实验,让幼儿亲自体验磁铁的特性,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

4.信息技术与拓展内容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活动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教学的容量较小,拓展知识的空间受限。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的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垃圾分类》活动课拓展问题“回收的垃圾可以再利用吗,哪些垃圾属于可回收垃圾”,这个问题要讲清楚仅靠文字不能取得良好效果。教师播放一段《轮胎从回收到再生》的视频就可以让幼儿观察到轮胎回收再利用的过程,获得了再生橡胶制品的知识,教师甚至可以让幼儿回家观察再生胶制品有哪些,让家长通过网络帮助学生一起搜索哪些垃圾属于可回收垃圾,这样就打破了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课堂知识在生活中的再现,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认识。

三、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整合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

1.主次不分,忽视了信息技术对科学活动的辅原则

信息技术在科学活动中处于辅助地位,不能代替实验,更不能取代教师。科学实验是人类探索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教师是科学活动的组织和设计者,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二者均不可取代。因此,科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根据科学活动的具体内容,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做到张弛有度,切不可过度滥用,变成“电灌”。

2.华而不实,忽视了信息技术对科学活动的科学和实用的原则

有些视频色彩绚丽、画面生动,但是,不能科学地讲清楚事物的本质、规律或概念,这样的视频会把幼儿带入误区。有些科学活动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幼儿的讨论及教师的科学分析推断就可以得出结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用多媒体视频就显得拖沓冗长,画蛇添足,违背了实用的原则。

3.单方讲解,忽视了科学活动的交互性原则

课件的制作、视频的选择和剪辑都要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预设,包括教学流程、提问及反馈、课堂问题的生成、板书及小结等。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不能忽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以问题来抛砖引玉,幼儿要发疑设问来作出信息的反馈。而教师的发问必然站在成人的视角,幼儿则对事物有不同于成人的看法,所以,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活动才能做到双向互动,情景交融,实现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交流。

* 本文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年度专项

课题《幼儿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学活动的探究式教学》研

上一篇: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初探 下一篇:浅议课程设计中学习结果的作用及其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