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求源,让地理课堂流淌生命

时间:2022-09-09 08:38:07

寻根求源,让地理课堂流淌生命

乡土地理材料是初中地理教学必然涉及的内容,乡土地理能帮助学生认识本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而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生动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一、创设乡土情境,回归生活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新课改理念也倡导地理教学应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而利用乡土地理素材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就能带领初中地理教学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让学生在情境中学,能给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生机与活力。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把地理问题融入生活情境之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东西干湿差异”时,可以提出“当地的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学习“地球公转”时,可以提出“学校的冬、夏季作息时间有何不同?为什么?”等问题。在教学“季风气候显著”时,可以提出“当地一年中的风向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本地的气候有什么影响?”等问题。这样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乡土情境,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把已有知识与乡土地理结合。利用乡土地理素材,设置问题巧妙导入。为学生提供攀爬的支架,学生思维的火花便被点燃了。

二、利用乡土地理,渗透环保意识。

地理教学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时代使命。乡土地理与区域地理相并列,共同作为地理课程的两大学习载体。乡土地理因其浓缩地理综合性,可让学生在具体化、生活化的背景状态感悟正确的观念。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教学中,联系乡土地理实际,介绍本地环境的过去与现状,分析环境的破坏带来的危害。如在对学校周边地区环境的调查中学生了解到:有的地区焚烧秸秆产生烟雾,造成交通障碍,空气污染,呼吸困难;大量使用塑料袋薄膜造成白色垃圾污染,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生长。在淮安市水资源状况调查中,学生知道了本地全部饮用水和绝大部分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而近年来地下水急剧下降。这些事实引发了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增强了节水意识并自觉开展节水活动,还积极开展了清除白色污染回收废旧电池等环保活动。通过学习,学生们深刻理解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自觉地保护环境。

三、注重地理实践,增强理性认识。

地理教材的编写总习惯按部就班地从理论到理论,以致学生学了地理却不会观察地理事物,也不能用地理知识对各种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而乡土地理活动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了天然的学习场所,带学生走出教室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仅对地理学习有帮助,还可以陶冶情操。有些地理概念和地理名词理论性强,且笼统、抽象,但有了乡土地理的研究活动,就可以使这些难以理解的东西以真实的形态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们顿时眼前一亮,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要素,这是令一般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去看一看,什么陡崖、山谷、山脊、陡坡、缓坡就会一目了然。为什么山谷等高线要向高处弯曲,而山脊的等高线却向低处凸出,通过对比就会迎刃而解。这样把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既弄清了概念,又加深了印象,从而巩固了记忆。所以有了乡土地理活动,就能够使地理教学从传统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分析能力。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对地理产生了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那么他必然会形成较强的学习动机。学校曾经组织学生去池山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主要让他们体验划船、钓鱼等乐趣,并让他们注意观察周围地区从山顶到山下地区,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然后带着他们从山顶到山脚爬了一个来回,注意不同的山体部位的不同布局,从上而下依次为樟树,中间为树林,山脚麓地带地势地洼的地方为鱼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如此布局?假如把上面的树砍了,种一些粮食作物,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学生就开始讨论开来了,虽然还不能用因地制宜、水土流失这些专用的词语进行准确表述,但基本的意思领会了。所以在后面学到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应用到这次课外的社会实践课上获得的第一手的资料理解知识,这比教师一味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五、结合乡土事实,体会人地关系。

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特征,而且要让学生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他们了解周围所存在或事或物。如在介绍淮安的自然资源时,向学生讲述淮安是水乡地区,湖泊河流较多,鱼虾成群,河水清澈。但近十几年来,由于人类对生活、生产、工业等不合理的利用,从工厂排放的大量废水,农民施放的农药随雨水流到河里,导致河中的鱼虾几近绝迹,水质变浊,甚至居民饮用的水源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威胁。且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大量的湖泊被填埋,换成了民宅或工厂。在个别地方,更是出现了水荒。离市区不远的村庄都安装自来水,是开发区里漂染厂造成的水污染严重,导致井水无法饮用。工业污染远远不止这些。所有这些情况是人地关系不协调发展的结果。通过乡土事实的教育,学生们惊讶不已,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的环境已经遭到了如此严重的破坏,环保意识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也体会到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总之,地理教学中需要合理引用乡土地理材料,进一步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采用和谐共进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地理学习习惯。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与热爱,让学生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进一步为建设祖国积累力量。

上一篇: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下一篇:课前朗读:高效课堂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