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文化语境的创设,实现英语教学双属性的统一

时间:2022-09-09 06:45:44

注重文化语境的创设,实现英语教学双属性的统一

【摘 要】创设文化语境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实现学生语言综合运用和落实课程双重性质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积极打造文化语境,推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要努力推敲文化语境,促进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统一。这正是英语课程的内在追求。

【关键词】文化语境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工具性与人文性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文化语境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要创设具有文化背景的言语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文化语境中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让语言知识浸润文化的光泽,开阔学生视野

1.挖掘教材内涵,在文化中感悟语言,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它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是外语,英语文化意识很难自然习得,要靠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渗透。教师不仅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而且要挖掘教材内涵,依托教材资源,让学生感悟中西文化的差异,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下同)4B Breakfast一课中出现了一些有关餐具的词汇,如chopsticks,knife,fork,spoon,plate,bowl等。教师在教学这些词汇时应适时渗透西方国家饮食文化,让学生了解东西方国家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学生需要知道中国人吃饭一般用chopsticks,而西方人用knife和fork。笔者利用如下一段文字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In China,people often use chopsticks .In Western countries people often use and .Usually,the knife is in the hand and the fork in the hand.(Keys:chopsticks,knife,fork,right,left)英语文化包括许多方面,饮食习俗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比,让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2.拓展话题功能,在文化中体验语言,扩大对生活认知的范围。

现行教材大多以单元教学编排,每个单元围绕话题展开。一般而言,单元话题是对单元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必然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然而,受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等因素制约,单元话题所隐含的人文因素很难在单元教学中全面体现。因此,教师要深入拓展话题功能,将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凸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这也有助于学生扩大对生活认知的范围。

例:5A After school 的课文是围绕放学后的一些活动展开的,对话只呈现了同学们打篮球和打扫图书馆两项活动,笔者通过提问创设情境:From the dialogue we know that Wang Bing and Mike are playing basketball. Su Hai and Su Yang are cleaning the library.Helen and Gao Shan are going to join them. But I think there are more things we can do after school. What do you want to do after school?

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引导下自由畅谈:I want to play cards with my friends. I want to listen to music. I want to ...笔者总结说:Yes,there are a lot of meaningful things you can do after school. Not only do homework and watch TV. You can do more sports. You can help your friends with their lessons. You also can help your parents do some housework. You will have a nice evening....引导学生谈论自己放学后的生活,并作了生活指导,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拓展和深化单元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参加更为丰富的课外活动,使他们在了解文化中交际更广阔。

3.融入积极情感,在文化中提升语言,促进心智发展。

课标指出:“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要想使学生具有稳定的学习态度,教师要让学生感知文化的美好,让学生懂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所以,教师要设计浓厚的文化语境,真正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

例:6B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s的教材文本仅局限于为周末做计划,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小组成员讨论,交流自己的周末计划,积极尝试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其他(如节日)计划。教师最后鼓励学生:Better plan,better weekend,better life. Just do it. Come on!提醒学生做事情要有计划,这样才会有更精彩的生活。这样地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知识得以丰富,思想化为行动,计划得以实现,身心得到发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好体现了英语课程的双重属性。

二、让文化丰厚语言的质地,增进国际理解

在语言习得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语言生长的原点,即语言的生长环境,把目光聚焦于英语在英语国家中是怎样地被使用的,这就需要教师将语言放在英语文化的环境中。教师要最大程度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在纯正的语言体验中增进国际理解,逐渐形成国际视野。

例:4B At a snack bar的语篇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关于购物的交际用语。笔者在完成教材中的语言内容教学后,为学生创设情境,带领学生一起进入Tea Bar和Coffee Bar。在这里笔者不仅教学了at a snack bar的情景口语交际,更是让学生在Tea Bar和Coffee Bar中体验“Bar文化”,从而使他们在不同的场合敢于开口,正确地使用语言。

三、让知识传递文化正能量,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

1.突破教材局限,在知识与文化的融合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教材是师生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但很少有人会对教材内容产生质疑。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编排上不能穷尽各种语言知识点和涉及各种文化,难免会有一些局限性。如果教师能注入新鲜内容,多一份课程意识,这些局限性就可能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另一个支点。

例:新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5 How old are you?关于询问年龄的句型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是怎样让学生明白在西方国家是不能随便询问女士年龄的呢?我设计让学生先问我的年龄,然后假装生气地告诉学生“That’s a secret.”表示“不能告诉,询问年龄会使西方妇女感到尴尬或被冒犯”。学生对这样的人文知识感到好奇,同时也明白了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相关的人文素养在教师的妙计中得到提升。

2.摒弃机械检测,在知识与文化的传承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必须与基于语言的学习活动又高于语言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尤其是在评价方面,教师要避免机械的检测,可以通过设计灵活多样的交际情境和相关活动情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与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

如设计制作贺卡是适合小学生的读写活动,符合真实的生活文化情境。活动要求学生先阅读贺卡上的语句,再选择恰当的祝福语,然后写贺卡祝福语,这一系列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而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正是体现英语人文属性的核心。

注:本文获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上一篇:改变一点点亦是改变 下一篇:适应新形势 开展送达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