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辅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新定位及使用策略

时间:2022-08-12 02:59:08

论教辅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新定位及使用策略

【摘 要】教辅用书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长久以来一直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研究表明,只有正视教辅用书的存在现状,通过正反两面观察教辅用书的身份,以实践的方式寻找教辅用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适当位置,才能做到基于真实的社会现状,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打通一条理想与现实接轨的路子,以减轻教辅用书的“盲用、滥用”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教辅书 适合 主动学习 儿童发展

纵观当下语文课堂,几乎每个学生都拥有至少一本教辅用书。这些书籍都在封面上印着诸如“名师”“提高”之类的字眼。它们正契合了家长的要求与期待。而这些参考用书,究竟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因教辅用书的种类较多,笔者仅以教辅参考用书为例(精选试题集之类除外),从亲历者的角度进行阐述。

一、课堂的位置,着眼于现在的发展

台湾电影导演杨德昌拍过一部电影《一一》,英文名译为“A One and a Two”。他说:“《一一》代表一切简单自然,其实质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个关系不仅是言语的相互沟通,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我坚持生命个体的重要性。”这部电影让其获得了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影片中,主人公的儿子洋洋爱上了照相机,他觉得人只能看到一半的事情——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于是他开始拍摄人的背面,爸爸、妈妈、邻居、陌生人……并给他们看。他用儿童单纯而奇特的视角记录着周围的生活。

其实,我们对于教辅参考书的爱恨纠结,也是源于我们没能看全面的缘故。我们需要重新寻找教辅参考书的位置。

学生使用教辅参考书,其目的是为了辅助自己的学习。由于学生之间本身也存在着差异,教师又希望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发展,所以教辅参考书的选择与恰当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适时

1.课前预习。

课前的预习在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它是学生对学习内容预先进行了解、质疑和思考的过程。它希望学生面对一篇新鲜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内动力,并主动研读课文。教师可以在明确预习方法后,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让学生借助教辅资料充分预习。因此,我设计了各式的“预习单”,帮助学生先走近课文。比如预习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时,要求学生围绕三个话题展开预习:“查找文中你认为最难理解的几个词语的字面意思;摘抄文中你最喜欢的几句话;根据课文提一个自己能回答的问题,并解答。”要求学生在每一个话题后写上资料的来源。这样的“预习单”设计,关注了学生的能力差异,不同的学生选择难理解的词语不同,自主阅读课文后,独立解答,或借助教辅用书回答的问题也不同。这既让教辅用书被选择性使用,也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为课堂教学服务。

2.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续,是一种与自己的理解能力同步的学习。学生手头的教辅资料涵盖了各式习题,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教辅资料,会让复习更有效果。我要求学生每学完一篇课文就给同桌出两道思考题,题目可以是自己出的,也可以是教辅参考书上的。学生的竞争意识被激发了出来,他们绞尽脑汁地出题,所出的题即便与教辅参考书上的相似,也做了改动,孩子们认为书上现有的问题都有现成答案,没有挑战。在出题的过程中,教辅参考书上的题目被反复揣摩,课文更被反复思量,学生的已有知识也获得了再次重建。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一方法时,教师应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在出题时避免偏题和怪题。

(二)适材

这里的“材”指“教材”。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会面对体裁、内容、时代特征等各不相同的教材,而教辅参考书的有效选择要做到与教材的匹配,即教辅资料的呈现要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教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辅资源,以匹配不同的学习内容。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下《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学生与文本间有距离,他们不能体会长征的艰辛,更无法理解一头牲口在当时的关键作用。此时,教辅资料的补充就比较适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拓展阅读》中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而《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一块青稞面》等故事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在那无比艰苦的岁月里,人们是怎样为了信念,进行一次次生死抉择的。此时,教辅资料的介入无疑打通了学生与历史的隔阂。

再如:苏教版六下的习作6要求学生就感兴趣的内容做调查问卷,并作好统计,再写调查报告。这对于每个学生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时,教辅资料中的范文就可以成为学生自行习作的例子。很多“技能”的掌握都来自于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那样同等重要。”所以,当教材中没有范文或范文数量有限时,教辅参考书上各类的范文也可以成为学生习作起步时的助跑器,模仿风格各异的修辞、构段以及叙述方式,是为形成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而服务的。

(三)适需

教辅用书的适当选择与使用,最终是为了指向儿童的发展需要。维果茨基强调说:“如果教学只能利用发展已经成熟的东西,如果教学自身不是发展的源泉,不是产生新的东西的源泉,那么根本就不需要教学。”因此,教学只有在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一定时期的界限之内进行时,才能最有成效。

上文中对教辅用书的尝试使用,正是正视了学生已经占有各类教辅用书这一现实,经笔者对学生使用教辅参考书真实状况的梳理与思考,又明确了其实学生使用教辅参考书时已经获得了在其自主活动中原本力所不及的发展水平,只是这种发展水平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不够乐观。但当我们以适当选择使用教辅用书的方式,关照了学生的这类发展水平,并开展有效多样、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来引领他们的发展时,这会是一个实践并实证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适当使用教辅用书,可以看做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它扭转了学生最初使用教辅参考书的方式,更使其明白,自己的能力发展不应依赖知识的单纯积累,而应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教辅参考书,只是自主学习的一类工具,此时,教师的作用是沿着一定的方向去激发、组织和协调学生的活动,而他们的能力发展是其自身活动的成果。

二、心灵的位置,着眼于可能的发展

因着教辅用书的种类实在众多,质量也着实良莠不齐,让人不得不思考,有没有另一种可能?笔者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就“你们期待的教辅参考书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希望里面多一些动漫插图,看起来时尚有趣些;有的希望去掉陈旧的知识,多放进一些小孩子喜欢的知识点;有的甚至说,那都是叔叔阿姨编的,他们确定那些我们都不会吗?

于是,一个全新的想法产生了,能不能让学生自己来编适合他们的参考资料小册子呢?

(一)动手实践,我的学习我做主

知识和经验是个体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质料,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获得知识、经验,抑或是技能。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基本的生活方式。用亲自编写教辅资料的实践活动方式,可以将他们内在的东西逐渐外显,或再次重组,形成知识体系与学习能力。

1.编写,更是积累。

学生在自主编写教辅的过程中,都表现得十分谨慎。他们又一次仔细地研读课文,并反复地验证编入教辅中的内容是否值得推敲,是不是他们最需要得到帮助的地方。为了寻找与课文相关联的文献资料,他们更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并且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等方式,确认所用文献的真实可考。这一过程本身,就促使学生在教科书及更多的学习资源间走了几个来回,课文中的知识被更牢固地掌握,而获取资源的能力也再一次得到提升。

2.分工,更是合作。

编写教辅资料的各项任务是由学生自由认领的,他们根据自身的特长,进行了合理的选择。有的做文字编辑,有的做排版校对,有的做美工编辑,有的专门负责收集资料。其实多元智能理论早就告诉我们,能力不分好坏,只是各有专攻而已。而资料编写的分工,同样不是以学科成绩的优劣来分配的。拥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或是不同性格的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付出,享受与学习伙伴的合作过程,体现了“共同展示自己”的氛围。

3.喜欢,更是创新。

令人惊喜的是,学生在自编的教辅资料中画上了“课堂变奏曲”四格漫画,供大家在学习之余乐一乐;书中的范文都是班上同学的佳作,而且还以“好友吹捧”的幽默形式逐一点评;每隔几页就加入一些名言警句,并用颠倒歪斜的字体排版,还冠名以“文字版颈椎操”……他们说,既然自己做主了,就自由发挥啦,因为这才是他们喜欢的教辅参考书,太有范儿了。新课标指出,要拓宽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不知道能不能算上这一种?

(二)交流共生,你的学习我来帮

新出炉的教辅参考书孩子们非常喜欢,不仅因为中间包含了他们真正需要的知识要点,更因为是他们自己动手编写的,里面饱含了每一个人的努力与汗水。几个月后,学校的跳蚤市场又要开幕了,孩子们有了新的想法:我们自己编的教辅参考书,其他班的同学会不会喜欢?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以后能用上吗?于是,又一轮新的实践开始了。大家决定把自编教参放到学校的跳蚤市场上试试销量。

1.自我体认的价值归属。

自我体认是个人对自我能力的定位、判断、信念和感受。儿童能力的获得只能通过实践活动,与外界事物的接触来实现,进而不断地建构生命发展。孩子们在跳蚤市场的摊位中摆上了他们自编的教辅参考书。起先,前来问津的人很少,因为那手绘的封面颇具草根气质,会让人以为是一本普通的读物。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被人关注,孩子们有点气馁。于是,我提醒他们,在口语交际中学过“怎样与人交流”“怎样介绍一样东西”,现在是不是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他们的劲头来了,大方自然的介绍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一时间,摊位前人头攒动,销量奇佳。本来就只准备了10本,这下一会儿工夫就卖光了。孩子们很激动,暗暗记录着几本是隔壁班的同学买的,几本是学弟学妹买的,甚至还有几本是老师买的。“看来,咱们的智慧结晶的确是很有价值呀!”他们纷纷感叹。

于是,孩子们的自我体认感也随之提升了,因为“我”能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式,“我”能大方地与别人交流,“我”敢于向大人挑战,“我”在集体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2.能力分享的愉悦体验。

跳蚤市场事件过去一段时间后,仍然有其他班级的同学来借阅我们的自编教辅参考书,孩子们极其乐意地分享这一切。有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昨天,叔叔家的小阳来问我要我们自己编的这本参考书。可是我也只有一本,他不会弄丢吧。我到底该不该借给他,这个问题让我想了好久。后来,我想到了居里夫人把镭贡献给世界的故事,还是借给他了。这么一想,我还觉得自己挺高尚的。呵呵,分享知识有什么不好!”自编书籍的分享,不仅是与他人共享劳动成果的过程,还是分享智慧的过程,孩子们在其间体会到了很多。

后来,我们把卖书所得的钱都捐赠给了手拉手的结对学困生。因为这还应当是一个分享爱的过程。

组织学生自主编写教辅参考书,这是一种非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正是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提升了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并且在合作与分享的过程中提高了交往能力,这既开发了另一种课程资源,为教辅找到了学生心中的位置,也关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它改变了语文学习活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旧模式,利用了儿童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的联系,也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注:本文获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上一篇:多时段作业:构建语文课堂新形态 下一篇:让习题“丰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