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软交换生不逢时”

时间:2022-09-09 06:31:19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软交换生不逢时”

由于IMS和HSDPA、HSUPA的快速发展,使得软交换的价值和寿命周期大大降低。软交换生不逢时,对于这一点,运营商应该有充分的估计。

大家都在谈NGN,我们对NGN有四个方面的定义:第一是基于分组交换的技术,大部分是IP的技术; 第二是提供包括电信业务在内的所有业务,比如视频的业务;第三是承载和业务控制要分离,而且承载能提供各种带宽有QoS保证的要求; 第四是要求用户可以选择任何运营商,而不是受制于某一个运营商。应该根据这四个方面的定义,按照这样的目标向NGN方向努力。

NGN的概念是多年电信业发展积累的概念,也是多年追求的目标。背景是,长期以来电信业的网络都是传统的,一个个业务网是分离的,但是业界一直在追求一个目标,能不能把分离的网向综合统一的网络平台去演进。从上个世纪70年代追求ISDN,到80年代的B-ISDN,再到90年代的互联网,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现在大家谈NGN,最终的目标也是要实现多业务,实现网络融合。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从电信部门的角度来讲有四个问题必须面对和解决:第一个就是承载方面的问题; 第二是承载网怎么来实现网络的融合; 第三是城域网和接入网络如何按照NGN的概念部署; 第四是怎么架构业务网实现NGN的目标。

用什么样的技术做承载网,这是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因为现在能提供的承载网就是路由器和ATM两种技术,但是这两种技术都不适应。除了这两种技术以外,有没有第三种技术?路由器技术为什么不行?简单地说,当网络发生故障的时候,路由器网络的其他节点感知不到网络发生的状况,这是由于路由器没有测试、没有交互网络信息的功能。ATM的问题主要是不具有处理IP的能力,而现在的应用90%以上都属于IP的应用,所以大家认为ATM是走到死胡同去了,实际上ATM如果加上IP的处理能力,还是有应用前景的。

第二个挑战,怎么样在一个承载网上提供多种业务?业界提出的解决思路是通过设计多个区域的逻辑虚拟专网,每个专网都有一种业务,每一种业务都有自己的路由表,有自己的QoS的级别,而且这些逻辑网之间互相隔离,这就解决了可靠性的问题。这样的方案为三网融合提供了一个途径,这是大家都在追求的目标。

第三个问题是要实现NGN,在城域网架构怎样实现融合?城域网要提出一些新的架构和标准,没有新的架构和标准,城域网就满足不了下一代的要求。

现在在接入网方面,大家注意的问题就是UMA,就是无移动牌照的接入。现在的问题是,有线网络的带宽是无限的,带宽的容量越来越大,但是无线网络的带宽总是有限的,因为受频率的限制。但是无线的应用从目前来看几乎是无限的,现在无线的应用五花八门,风景一边独好,大家都在朝移动方面发展,这也是一个现实。这二者之间有很大的矛盾:一个是资源有限,应用无限; 一个是资源无限,应用方面又受到很多制约。怎么样把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这是国外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国内也应该跟进这方面的研究。

第四个方面,关于业务融合的问题。现在IMS和软交换在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看法,当然也很难。我的看法是,软交换跟IMS最大的区别在于,IMS可以提供适用更多业务的应用。软交换是每个业务都要有自己的一套设计,IMS不仅是在规划上可以统一,实际上在QoS方面都可以做到统一,不仅是承载和控制分离,还可以用户界面分离,所有接入的方式,不管是移动的方式还是固网的方式都可以实现。另外IMS可以做到数据的集中。从业务融合的角度,IMS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优势。软交换除了提供语音以外,很大的问题是在应用方面有很大的局限。

软交换和IMS架构之间的抉择,是目前困扰电信公司,拿不准、看不清楚的问题。但是,IMS将取代软交换,这已经是全球的共识。

由于IMS和HSDPA、HSUPA的快速发展,使得软交换的价值和寿命周期大大降低。对于这一点,运营商应该有充分的估计。我个人的看法是,软交换生不逢时。

软交换是五六年前出现的技术,五六年前正好是电信、IT行业不景气,不断走向低谷的过程,这使得软交换迟迟没有推向使用,或者应用没有普及。而当IT行业从低谷开始回升的时候,IMS迅速的发展,使得软交换的生命周期会比较短。

运营公司在选择软交换和IMS时,如果考虑部署IMS架构,需要网络支持HSDPA和HSUPA,以及相关的QoS机制。因为IMS上不上,并不在于标准成不成熟、标准将来会不会改。不上HSDPA、HSUPA,上IMS也可以,但是只能够提供部分的业务,不能提供全部的业务。

另外,IMS支持VoIP和多媒体的业务,上IMS肯定是有风险的,但是风险和利益是共存的。评估一下风险,如果上IMS能成功,就避免了软交换的投资。因为这些投资不可能完全平滑过渡到IMS,总会有一些设备尽管还可以发挥作用,但是不扔也不好,扔也不好。如果不具备以上的条件,采用软交换,则一定要考虑到平滑过渡到IMS的可行性和长期共存的问题。

固网运营商目前采用软交换代替PSTN是否有那么紧迫?我个人是怀疑的。PSTN现在应用得很好,也没有说业务增长得会很大,所以并不需要用新的技术来替代。现在PSTN的问题在于不能提供更多新的业务,我认为用IMS提供新的业务会比软交换有更多的优势。随着IMS的成熟,会把网络和应用做得更大。

因此我认为,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应该花更大的精力研究开发运用IMS。

上一篇: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侯自强:用颠覆性技... 下一篇:惠普一体机瞄向餐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