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时间:2022-09-09 06:30:55

浅析高中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人类跨入信息社会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因此,在高中课程中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使之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是大势所趋,势在必然的。这种必然性使得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有了现实的紧迫性。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具体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

1.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学习者必须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同时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进行学习。

2.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的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文化。

3.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社会,知识的高度综合性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由此带给人们难以想象的冲击波和影响力,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变得至关重要。

4.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生应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要将学习视为享受,而不是负担;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制定学习计划,并能够控制整个学习过程,进而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

1.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劳而无功。

先进的教学理论有很多,其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独树一帜。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最终完成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相吻合,并且对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以及整合方面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只有教师掌握了相关的信息技术,才谈得上把信息技术应用在自身的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

3.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选择“整合”的切入点

所谓整合的切入点,就是研究如何采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选择信息技术与学科的切入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突破口,而切入点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各门课程学科的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的热点、学生学习的难点。选好了切入点,才能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达成各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师、学生才能切实从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易于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随着整合的不断深入,必将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这一庞大的工程,需要我们冷静地分析和思考实践中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探索,不断地反思和完善。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质量 下一篇:如何进行高中英语的写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