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六大规律突破氧化原

时间:2022-09-09 05:43:45

一、“两强两弱”规律

对于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除高温、电解条件),总是强氧化性物质和强还原性物质反应生成弱氧化性物质和弱还原性物质。即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答题策略:根据反应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结合口诀“升失氧,降得还;谈剂名,正相反”判断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再结合“氧化剂对应还原产物,还原剂对应氧化产物”判断出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最后即可利用“两强两弱”规律轻松解题了。

二、“高氧、低还、中兼”规律

对于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原子而言,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例如:S元素化合价:-2、0、+4、+6,代表物:H2S、S 、SO2、 H2SO4(浓);S元素的性质:H2S中只有还原性,S、SO2中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H2SO4(浓)中只有氧化性。

例2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HCl中Cl为-1价,是最低价,所以HCl只具有还原性

B. F2只具有氧化性

C. SO2中S为中间价态,所以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D. H2S中的S只具有还原性

解析:HCl中的H为+1价,为最高价态,具有氧化性。答案:A。

答题策略:要熟记一些重要元素的化合价,然后才能够利用“高氧、低还、中兼”规律进行准确的判断。但要注意一种物质当中可能有多种元素,对每一种元素都要进行判断。

三“价态归中,互不交叉”规律

“价态归中”是指同种元素不同价态原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总是从高价态与低价态反应后生成中间价态的物质。利用此规律可准确确定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例如:

由双线桥分析可知,生成的3个Cl2中6个Cl有5个来自于HCl中的37Cl,有1个来自于KClO3中的35Cl,故氯气的分子量为(35+5×37)÷5×2=73.3 g,则氯气的摩尔质量为73.3 g/mol。答案:B。

答题策略: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总是趋向于越小越好,能不变则不变。可总结为: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态不反应。常用来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元素化合价如何变化。例如浓H2SO4与SO2不会发生反应;KClO3+6HCl(浓)=KCl+3Cl2+3H2O反应中,KClO3中+5价的氯不会转化为KCl中-1价的氯。

四、化合价升降规律

化合价有升必有降,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常用于计算和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例4(2013高考上海第22题)一定量的CuS和Cu2S的混合物投入足量的HNO3中,收集到气体V 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Cu2+和SO42-)加入足量NaOH,产生蓝色沉淀,过答题策略:找准、找全变价元素,标对化合价的变化,是解题成败的关键。

五、“质、原、电守恒”规律

质:质量守恒。原:原子守恒。电:电子转移的数目守恒,即氧化剂得电子的总数目=还原剂失电子的总数目。这是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依据,也是有关氧化还原反应计算的依解析: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NaN3是还原剂,KNO3是氧化剂,N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16 mol N2其中15 mol是氧化产物,1 mol是还原产物)。若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1.75 mol,则生成N2 1.75 mol×(16/14)=2 mol,即生成44.8 L N2(标准状况);有0.250 mol KNO3被还原;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25 mol;被氧化的N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75 mol。答案:CD。

答题策略:三大守恒规律是解答氧化还原类题目的重要工具,解题时会经常用到列方程的方法,数学知识在这里非常重要啊。

六、“强易弱难,先强后弱”规律

“强易弱难”是指:同一氧化剂(或还原剂)同时与不同还原剂(或氧化剂)反应,当还原剂(或氧化剂)的浓度差别不大时,总是先与还原性(或氧化性)强的反应,然后再与弱的反应。例如:氯气通入到含S2-、I-的溶液中,由于还原性S2->I-,所以,先发生Cl2+S2-=2Cl-+S,后发生Cl2+2I-=2Cl-+I2。

解析:根据原子守恒:a=d,b=2e,2c=f;根据得失电子守恒:a+b=2c。验证4个选项均符合。再根据题意,氧化性Br2>Fe3+,所以Cl2应先氧化Fe2+,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答案:B。

答题策略:当多种物质或离子都可以发生反应时,就要注意“强易弱难,先强后弱”规律了,这时你要根据题目所给信息或你掌握的知识,作出性质相对强弱的判断。

上一篇:中职学校“学校+公司”校企合作办学中的问题探... 下一篇: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对现代官员政绩评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