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09-09 05:33:10

吉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问题的探讨

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从解决农村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路、水、电、气等入手,加大建设力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现状

水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资源的过度开采等,世界范围内饮水水源污染越来越严重。20年来,水的有机物污染日益严重,在水中测出109种致癌物质。从全国范围来看,水中病原微生物、重金属和有机物等3种污染物质并存,全国有9亿多人在饮用污染物超标的水,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腹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中西部是广阔的平原,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水环境质量不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也不强,全省江河、湖库均有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

一些饮用水源还存在着盲目开发、乱批滥建现象,地下水超采和污染状况较为严重。根据对全省17条主要江河水质监测的结果,40%的断面满足Ⅱ~Ⅲ类水质要求,其中Ⅱ类水质断面9个,占13.85%,Ⅲ类水质断面17个,占26.15%;Ⅳ类水质断面15个,占23.08%,Ⅴ类水质断面7个,占10.77%;劣Ⅴ类水质断面17个,占26.15%。9个主要湖泊、水库中,Ⅲ类水质6个,Ⅴ类水质3个。西部地区盐碱地面积大,少水、干旱且部分地方饮用水中氟和铁、锰、砷等超标;东部地区地处长白山西部,松花江上游,由于该地区特殊的地质环境和水文条件,天然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少有的天然矿泉水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域。东中部地区是水资源保护与特色产业生态经济区。

目前,在吉林省内饮用高氟、高砷水及铁锰超标水的有120万人口,饮用苦咸水的有30万人口,分布在21个县(市、区)、204个乡镇、1098个村。据吉林省“松花江未知有机污染物探查”协作组报道,在松花江吉林江段水中测得有机物317种,这些有机物中绝大多数有致癌作用。造成我省农村饮用水不安全的因素很多,原因也很复杂。针对吉林省农村安全饮水的现状,为有效地研究适合于农村饮水工程的对含氟、砷及铁、锰超标水质的处理技术,更好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问题,2006年全省加大了这方面的的投入力度,到年底全省饮用自来水的人口达到408.9万人,农村安全用水普及率达到52.2%。2007年吉林省政府又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做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八件惠民实事之一,纳入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之一,目前全省已投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建设资金7.5亿元。

保护好饮用水水源是保证供水水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卫生水的前提。农村存在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因此,必须针对当地的水质及污染情况,在进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与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先从饮用水不安全的重点地区、重点乡镇、重点村屯开始,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加快项目建设,加强技术指导,做好人员培训工作。对于水处理等关键环节由专业人员进行研究设计,有关部门把好审核关,工程项目实施前,对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进行严格培训,建立岗位培训制度,进行岗位技术培训,促进我省农村安全饮水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的良性循环。

二、农村饮水工程的发展模式

农村饮水工程发展模式的核心应是“因地制宜、适宜技术”,主要包括:合理利用原水资源,保证水源的可持续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强水质净化,确保水质,加强水质检验与监测。农村饮水工程的发展模式及工艺设计应注意:一是水源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无污染、水层好、水质好的水源;二是供水规模的确定。应根据当地住户的用水情况确定供水的规模;三是供水系统与供水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水源的水质情况选择供水系统与供水方式,确定如何进行水质处理以达到符合国家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使农民喝上放心的自来水。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发展方向

深化改革,自主创新,建立农村饮水工程良性运营机制。目前我国农村供水工程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从小型分散供水或村镇简易集中供水方式向城乡自来水一体化或以乡镇为中心的、连片的、适度规模的集中式供水为主,分散式供水为辅的模式发展。农村饮水工程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建设管理工作难度大。能否使供水工程持久发挥效益,关键是建立产权明晰、责权统一、管理到位、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确保供水工程良性运行,恒久发挥效益。同时,应加强行业管理,发挥行业优势,下大力气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管理工作,认真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切实把工程管理放在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探索管理工作新途径,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良性循环。

1.改革管理体制。采取明确工程所有权、放开搞活经营权的办法,因地制宜地确定管理模式。认真抓好《吉林省村镇供水工程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力争制定出台一些有利于农村安全饮水工作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的开展。

2.做好水费的计收工作。合理的水价是保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良性运行的关键。各地应按照《吉林省村镇供水工程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进行农村供水工程的水价核定工作,合理计提工程大修费和折旧费,实行新水新价,对水价一时难以到位的,制定水价逐步到位计划,同时由受益单位通过“养站地”、“养站林”、集体积累补助等不同的方式给予补偿。并按照《吉林省农村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管好用好水费。

3.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良性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引进市场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深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积极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采取承包、租赁、购买、股份合作、竞争招标等不同方式参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管理,探索和建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做到管理规范,运营良好,收费合理,良性循环。

总之,应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注重城乡供水水源工程,特别是重点缺水城乡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城乡水环境,统筹考虑城乡用水,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为目标,水质处理与水源保护相结合,加快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农村饮水安全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让老百姓喝上放心的安全饮用水。

(作者单位: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院)

上一篇:国家原则通过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规划 下一篇:吉林:“生态草”工程8年艰苦治理41万公顷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