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09-07 09:57:07

民工荒的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008-01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初,南下的民工潮潮涨潮落,求职的民工源源不断,给东南沿海地区企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出人意料的是,10年以后,民工荒成为东部地区企业发展的困扰。本文从效用论出发,联系阻力论分析了我国目前民工荒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 民工荒 效用 农村劳动力

从上世纪80 年代起,随着市场化改革,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民工潮”。2009年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2816万人,比上年减少238万人,减少7.8%,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3282万人,比上年减少954万人,减少22.5%。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分别占全国外出农民工的19.4%和22.6%,分别比上年下降2.4和7.6个百分点,全国大范围内相继出现“民工荒”现象。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是基于“经济人”理性假设的个体行为选择,其流动的目的在于追求更高的效用水平,农村劳动力流动意愿取决于在家务农与进城务工两种就业方式带来的财富效用水平的比较。效用概念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分析工具,经济人的行为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追求自身财富效用的最大化。由于劳动力面临在家务农与进城务工两种就业方式的选择,这种抉择导致了劳动力流动的机会成本。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把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就业方式能够取得的最大净收入作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的一部分。因此,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只取决于进城务工的预期效用水平。

预期效用函数的构建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意愿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测度工具。从理论上讲,预期效用函数值越大,劳动力流动意愿越强烈。这是对劳动力流动意愿顺向测度方法。但由于效用函数无法确定具体形式,因此,通过效用函数对劳动力流动的顺向测度无法实现数量化。我们可以对劳动力流动进行逆向测度。所谓逆向测度,是指对劳动力流动阻碍作用的测度。影响预期效用的因素对阻力系数的大小同样产生影响。相应地,我们总结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四大阻力如下:

1.空间阻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空间距离的阻碍,流动目的地越远,流动阻力越大。

2.能力阻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就业技能阻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流动阻力大。

3.风险阻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工资兑付风险的阻碍,工资被拖欠、被拒付的风险越大,劳动者流动阻力大。

4.心理阻力。一般而言,农民工所在城市的社会环境越公平,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阻力越小。

农民工的流动受多种因素堵塞制约,现阶段出现发达地区劳动力的短缺现象,主要是各种阻力导致劳动力流动不通畅所致。一些企业为了解决用工问题,采取了为农民工提供带薪休假、报销探亲往返车船费、准时发放工资、以及提高工资与福利待遇等有效措施,挽留农民工。但从长远看,农民工的流动受到阻碍重重,单靠个别企业的行为只能解决该企业的燃眉之急,同行业企业可能出现相互挖人的恶性竞争。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配套政策解决企业用工短缺问题。

为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地向城市顺利转移,解决当前“民工荒”现象,可以采取以下的政策措施降低劳动力转移的阻力系数。

第一,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积累。目前我国农民工职业培训还未普及,农民工输出数量大,但技能低,劳务收入不高,这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加强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实现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农民进军市场的本领,是政府无法回避的问题和亟待落实的任务。

第二,提高《劳动法》执法力度,规范用工行为,降低工资兑付风险。最近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民工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应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第三,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消除二元户籍制度,取消就业限制,并在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平等待遇,以降低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成本。

第四,关爱农民工的心理健康。为农民工提供健康娱乐活动场所,为夫妻分居农民工提供配偶探亲便利条件,形成尊重农民工的社会氛围等等;减轻其心理压力。应该重视农民工的文化权利,包括文化参与权和享受权。建议国家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将社会保障、子女上学、文化权利三大核心问题纳入国家立法轨道,过渡期内可考虑先出台一些条例或地方性的法规。政府应调整公共财政政策,建立农民工的文化专项经费,将农民工文化活动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央和省级政府还可设立“农民工文化发展基金”。

参考文献:

[1]王俊祥.中国正面临劳动力短缺的现实挑战.光明日报.2006.10.18.

[2]简新华,张建伟.从民工潮到民工荒.人口研究.2005.3.

[3]李士梅,徐志勇.我国东南民工荒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人口学刊.2005.3.

[4]王仕豪,张智勇.制造业中农民工用工短缺:基于粘性工资的一种解释.中国人口科学.2006.2.

[5]刘尔铎.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与民工荒.人口学刊.2006.1.

[6]章铮,谭琴.论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的就业效应――兼论民工荒.中国工业经济.2005.7.

[7]章铮.民工供给量的统计分析――兼论民工荒.中国农村经济.2005.1.

[8]陈劲松.2004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式分析与2005年展望.中国农村经济.

上一篇:欧盟TBT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及对策 下一篇:我国工业碳排放的省域差异及其控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