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海事部门的船员管理

时间:2022-09-09 03:49:21

浅析新形势下海事部门的船员管理

[摘 要] 长期以来,海运业快速发展,现在的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航运大国,并展开步伐,逐步向世界航运强国迈进。国际海员市场中心也转向中国,以强大资源做后盾的中国海员市场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海员这一重要而特殊的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海员综合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航运业发展的兴衰。本文从中国航运的现状着手分析,阐述了我国的航运公司和船员服务机构在发展船员方面的优势,指出新形势下海事部门的船员管理必须提高船员的综合素质,并从作者观点出发,指出提高船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海事部门 船员管理 有效途径 综合素质 提高

一、我国海员招募及培训的现状

人们常说:没有海运业,世界上一半的人要挨饿,另一半的人要挨冻,这句话形象地体现了海员对国际海运业的重要支撑。拿我国经济发展为例, 2007年是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一年。我国海运业担负着我国45.8%的全国货运周转量和93%的对外贸易运输任务。以船员为骨干支撑的航运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海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健全船员法规,严格依法行政;制订优惠政策,扶持船员教育培训;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履行国际公约,开展国际交流等等。在交通运输部的领导下,在国务院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航运业界和海运院校共同努力下,我国船员队伍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据2008年深圳国际海事论坛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拥有船员总数为155万人。船员分为海船船员(包括沿海、近洋和远洋)和内河船员两类。海船船员有51万人,其中持有远洋商船证书的船员约17万人,其中高级船员57,600人,包括持有船长和轮机长适任证书的各约5,000人。

我国船员培训的规模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现有大中专航海院校37所,2007年培训规模为17,000人,比2005年同比增加30%;另外有专业培训机构50多个,每年开班培训7000余期,年培训规模为20多万人次。我国还出台了《非航海工科毕业生海员培训管理规定》,允许非航海工科毕业生通过一年的专业培训后加入船员队伍,使船员数量迅速增加。

二、我国的航运公司和船员服务机构在发展船员方面的优势

我国的航运公司和船员服务机构在发展船员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海员职业仍然是年轻人最向往的理想职业之一。加快发展海员劳务产业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利国利民的事业。

其次,市场的需求是确保海员就业的重要条件,也是吸引年轻人投身航海事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社会的难题之一。之所以就业难,是因为其所学的专业与社会需求的不符。而航海专业的毕业生近几年来一直是供不应求,今后若干年国内外市场对海员人才的需求仍然十分强劲。

第三,政府对发展海员的高度重视是我国海员队伍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政府鼓励并支持发展海员,今年四月在深圳召开的“全国船员发展大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明确提出了争取到2020年实现我国从船员大国到船员强国的目标。国家海事局出台了促进船员发展的十项措施。

第四,我国的航海院校和培训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居世界首位。航海类专业配备了兼具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海上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装备了数量足够、品种齐全的教学设备和仪器,海上实习船以及海上实习床位的数量不断增加。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我国海员劳务产业发展近三十年的经验教训,研究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动态和趋势,分析我们自身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学习和借鉴别国的经验和长处,抓住机遇,进一步发展海员劳务产业。

三、提高船员的综合素质

(一)影响船员素质提高的三大因素

其一,船员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船员队伍中,沿海小型船舶和内河船舶船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一方面由于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的能力弱。虽然现实中存在“不识字也会开船”的现象,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有新技术运用到古老的航海业,卫星通讯、卫星定位、乃至计算机技术对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和防污染发挥了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已是人的能力所无法比拟。要当一个称职的现代船员,不具备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不行的,高素质海员的首要条件就是科学文化水平。一艘远洋船舶和一艘内河船舶在长江干流或在珠江干线航行所面对的通航环境是一致的,大家都要遵守通航分道制、大家都要受到VTS的监控、大家都要遵守相同的航行规则等等。因此,随着水上交通运输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船员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不识字会开船”的现象会逐步减少,直至完全消失。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能力弱,道德素质难以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受到极大限制。首先,表现在遵守法律法规的法律意识淡薄;其次,表现在服务社会、遵守社会秩序的公德意识薄弱。那种不顾船舶自身适航状况、不顾通航条件冒险违章航行都是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具体表现,是服务社会意识淡薄的具体表现。

其二,某些管理措施针对性不强。过多地强调或过多地依赖通过增加培训和考试项目来提高船员的素质,过多地强调考试在提高船员素质中的作用,而缺少对培训过程、培训质量的控制,这是造成船员素质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过少地对船员综合素质进行研究,只是笼统地把水上交通事故的大部分原因(“80%说”)归结为船员素质或人为因素,势必会造成后续管理措施的针对性不强,影响管理效能;再者,制定的管理法律法规及措施还不够科学。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制定一个管理措施(包括规范性文件)相对比较快,出台之后才发现许多地方难以执行,要么再作调整、要么在执行层面上作“技术处理”。此外,一些法律法规仍然留有“计划经济”的烙印,不能适应当今水上交通运输市场发展的需要;一些法律法规又相当程度地超出了目前水上交通运输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缺乏可操作性。

其三,对船员这一群体的社会关怀不够。船员虽不能说是“弱势群体”,但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船员在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方面确实处于相对弱势,船员是需要社会关怀的特殊群体。船员由于长期生活在船上,与社会接触相对较少。一方面,船员对社会的了解不及时或不够全面,享受社会服务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对社会的亲情感、认同感相对不深,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相对淡薄;另一方面,长期生活在船上,生活空间较小,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不多,“天大的事情只有自己来扛”,对健康向上的人格和良好的身心素质的培养不利。我们在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时候,更应关爱那些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在波涛汹涌的海上、在船上狭小的空间里工作和生活的船员。

(二)提高船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首先,主管机关要继续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船员管理的法律法规,积极跟踪、研究国际公约,认真分析我国船员队伍的构成、认真研究水上交通运输市场生产力发展水平对船员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认真研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和符合实际需要的船员管理制度,提高船员管理工作水平;牢固树立为船员服务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办事态度和办事程序方面,更应体现在制定船员管理法律法规过程中充分考虑并关怀船员的根本利益,要向“深层次主动服务转变”。

其次,船公司做好足够的“岸基支持”。这种支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支持主要是指保证船舶具有良好的适航性能,而精神支持主要指要创建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要尊重船员、关心关怀船员,在雇佣关系中增添更多的人情味;要关怀船员的家庭,解除船员的后顾之忧。

再次,船员个人要牢固树立尽职尽责的基本道德意识;牢固树立安全与己息息相关的基本安全意识;保持平常心态、注意调整和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注意锻炼身体,遵守作息时间,克服不良嗜好如酗酒等,保持健康的体魄。就个人而言,良好的素质的形成,需要一个来自内在的、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需要船员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

最后,提高社会对船员的关怀度,尊重船员的劳动。以人为本、人人都能成才的人才观同样适用于船员队伍。海运是我国外贸货物运输的主要运输方式,我国90%左右的外贸货物是由海运实现的。船员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日企物流系统特点的研究 下一篇:浅析船检工作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