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启示

时间:2022-09-09 03:01:30

欧盟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启示

欧洲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为欧洲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分析其成功经验,跨区域合作模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值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和借鉴。

欧盟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特色聚焦

1975年2月,欧洲各国部长级委员会决定成立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负责制定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相关政策,统筹推动欧洲各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为了加强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职业教育合作,2002年11月,31个欧洲国家教育部部长和欧盟委员会共同签署了《哥本哈根宣言》,提出了欧洲各国开展职业教育合作的重点:提高透明度、加强信息交流;职业资格与能力的互相承认;共同保证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这标志着欧洲职业教育合作一体化进程的开始。此后,欧盟每两年对哥本哈根进程进行一次回顾和评估。

2008年11月,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共同签署了旨在加强职业教育合作的《波尔多公报》,对欧洲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提出了2008―202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四个优先领域:一是在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领域,继续实施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开发质量保证机制,促进未来欧洲资格框架的实施;二是各成员国应积极参与欧洲网络,以此开发共同的欧洲工具,促进相互信任;三是加强初始职业和继续职业教育培训,主要培训教师、培训者及指导办公人员,开发以学习成果为基础的国家资格系统和资格框架,在保证高质量的同时提高欧洲资格框架的兼容性;四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

事实证明,在欧盟范围内,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非常成功,成为促进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合作目标非常明确 1994年,欧盟委员会发表了《增长、竞争力和就业》的白皮书,强调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减少失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年12月,欧洲理事会决定实施“达・芬奇”跨国职业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1999年,欧洲理事会又通过决定,开始实施“达・芬奇”跨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二期行动计划。2000年3月的里斯本会议,制定了欧洲经济、社会、教育和就业发展的目标,提出“要把欧洲建成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知识经济社会,保持可持续性经济增长,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社会更具聚合力”,认为教育、培训和就业能够为实现这些目标作出重要贡献。2002年,欧盟理事会通过《教育与培训工作计划》,提出要提升职业教育地位,把欧洲职业教育体系建成世界职业教育参照系。在同一目标的指引下,欧盟成立了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等机构,对跨区域合作教育进行指导和协调,统筹推动欧洲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的开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跨区域合作的组织体系。

政策配套比较完善 欧洲职业教育政策体系非常完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欧盟委员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并且针对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变化对相关政策及时进行评估、补充和完善,为欧洲职业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03年,欧盟理事会的《关于促进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合作的决议》, 提出了确保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透明性和资格认证的具体措施。2003年,欧盟理事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会议,提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工作重点: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透明度,加强职业教育指导和信息交流,建立和完善能力和资格认证制度,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职业教师和企业培训教师的业务素质,注重职业学生基本技能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提高数字化时代技能素养,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职业资格的透明度高 多年来,欧盟各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和非正规、非正式教育的认证,提高国家职业资格的透明度。欧盟各国在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职业资格制度的基础上,也建立了各国之间相互认可和承认的职业资格制度,实现了本国职业资格与欧洲资格框架的对接,促进各成员国职业教育的交流和合作。2005年,欧盟委员会起草了“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欧洲资格框架”文件,增加职业资格透明度,支持成员国家互信,使资格框架和制度在国家和行业一级相互联系,促进个体公民资格的迁移和承认,通过认证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教育结果,适应了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要求。2004年5月,欧洲理事会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共同质量保证体系框架”文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综合评价,以及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自我评价检查,规范论证和鉴定程序,欧洲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逐渐由差异走向融合。

职业教育吸引力强 欧洲各国政府对职业教育合作十分重视,制订了相应的激励配套措施,通过财政资金、减免税收、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积极支持各方进行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合作各方各负其责,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紧密联系,全程参与,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合作项目运行机制,推动了欧洲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入。在跨区域合作中,欧盟和成员国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提供合作项目和相关资源,职业学校从专业、教学、课程等方面积极落实。这样企业、职业学校和合作各方各取所需,实现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对我国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的启示

我国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成立专门组织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制定配套政策,指导协调高职院校、相关企业和社会力量等明确目标、分工负责、积极配合,推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不断深入,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之间的对接。

积极构建跨区域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要真正认识到开展区域合作对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意义,设立组织机构,专门负责推动跨区域合作。企业、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要积极参与。从而逐步构建起政府宏观指导、高职院校发挥主体作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配套政策 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企业、社会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更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统筹协调。虽然我国颁布实施了《职业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措施,但还没有形成非常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特别是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配套政策的支持。在此基础上,中央政府应该尽快修订完善现有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对开展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进行指导和规范,明确合作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对合作各方给予相应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激励配套措施,鼓励高职院校、企业各个层面积极开展跨区域合作,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同时,要打通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的通道,使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衔接。

吸引社会参与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受政策、资源、地域、经费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合作形式相对单一,合作领域较窄,各方没有形成推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的合力。如何增强高职院校、企业、社会力量参与跨区域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各级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要在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经费支持等方面采取措施,充分调动高职院校、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的主动性,不断增强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的活力。

积极探索实践 我国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方面,采取东西部合作、城乡合作、对口支援、定向培养、合作招生等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但与欧洲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作为开展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的主体,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安排、课程内容普遍缺少企业的参与,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开展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要注重市场导向,本着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鼓励合作双方根据实际需求和人才市场状况,确定合作目标、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高职院校要切实提高对跨区域合作重要性的认识,要面向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改进课程内容,灵活专业设置,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吸引力。

总之,开展跨区域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国要积极借鉴欧洲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健全完善合作机制,积极寻求合作方式,不断拓宽合作渠道,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上一篇:到哲学王国里寻找答案 下一篇:高考英语降分是一种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