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标语文背诵新要求的合理性

时间:2022-09-09 02:46:58

试论新课标语文背诵新要求的合理性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背诵提出了新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用)”规定:l~6年级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80篇(段),合计240篇(段)。这一新要求体现了国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语文背诵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国家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深切关怀与期待。这使得语文背诵成为课改的一道亮丽风景。本文试对这一新要求的合理性作简单的论证。

(1)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由于中小学生抽象思维品质尚不成熟,再加上掌握语言的数量有限,组织运用语言也缺少一定的技巧,对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而不能顺畅表达,从而影响了表情达意的效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积累丰富的语言,熟悉汉语言的各种表达方式。作为思想与情感的物质载体的语言,不仅有自己的组合规律,而且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大量吸收别人的表达经验,合理借鉴别人的各种表达技巧,仔细揣摩别人运用了什么字、词、句、段及其语气,表达了什么样的想法、愿望、感情、情景、场景、色彩等,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的背诵,在不断的背诵中不断的领悟,在不断的领悟中不断的借鉴、模仿、应用,从中逐渐掌握汉语畜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并逐步将他人的经验“内化”为自我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从而达到背诵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充分结合背诵材料创造出适当的情景训练,使学生“背有所用”,才不至于使背诵变成枯燥无味的苦差事。

背诵的材料不仅要涉及面广,而且内容要规范、经典,更要符合学生的接收能力。入选教材的背诵的材料都是按照这一要求精选出来的,并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出了合理的分布。另外,背诵的方式也显得灵活多样:既有必背的篇(段),也有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背诵的;既有课后背诵的篇(段),也有学完每组课文后据一个主题合编的各种背诵材料。这些举措都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极其合理的。

(2)从背诵对作文的功用来看。总结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背诵是医治“作文头疼瘸”的一剂良药。清代学者刘大在《论文偶记》里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这虽然是在谈论背诵的方法,但辩证的来看,若能达到这样的背诵效果,那些早已烂熟于心的字、词、句、篇及其神气皆已是胸中之物,在一定的情景之下,学生便“不待扬鞭自奋蹄”,获得所谓灵感,自会文思泉涌,作文时就能意到笔随,妙笔生花了。就像那饱食桑汁的春蚕、那广采花粉的蜜蜂,吐出不绝如缕的丝、酿制出无比甘甜的蜜来一样。这就是韩愈所说的“人之能为文,由腹中有诗书也”。

纵观古人所作的诗文,巧妙化用前人的名句、章法的大有人在,而且能不断翻出新意。如果他们不熟记于心,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是不能推陈出新的。须知刻意的模仿是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的。今人写作也常常在诗文中引用别人的东西,不仅能增加文采,而且还能拓宽主题的意蕴。这方面的能力训练,教师要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加以指导,切忌让学生生搬硬套。须知,刻意的模仿是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的。

(3)从背诵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来看。心理学研究表明:15岁以前是记忆的黄金时期。九年义务教育正是处于这一年龄阶段。新课标正是基于这点而加大这一时期的背诵量,千万不要认为是加重学生的负担。“背诵是记忆的体操”,这一时期须要抓紧背诵。储备丰富语文材料,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同样也是提高他们思维能力、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

新课改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重要课程教育之一的语文科教学,应让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一个较为明晰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标要求背诵的所有内容如果都能按质按量完成,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有优秀的文化才能产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就个人的素质而言,文化素质常常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学生受背诵材料蕴涵的优秀文化的熏陶,必然萌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可见,新课标中的背诵新要求也是基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拟定的。

综上所述,新课标对语文背诵提出的新要求,并没有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而是起着优化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技能,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作用。

上一篇:浅析诗歌中感情与意境的关系 下一篇: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