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毅:读书是一种生存方式

时间:2022-09-09 01:24:07

袁毅:读书是一种生存方式

袁毅有书瘾,看到书就想买,就想放入自己的书柜,“我的藏书大概过万了,家里到处都是书”。但他一点都不像老夫子,尽管他嗜书如命。也许是记者的职业给了他随时随地与最新资讯紧密连接的机会,他有着敏锐的反应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完全看不出他今年已46岁,而且要终身服用抗肿瘤的药物。

从书中探寻人生的意义

“我没有其他的爱好,发了工资大部分都是拿去买书了。到现在我都不太敢买书了,再买家里都堆不下了”,袁毅说。

作为一个典型的60后,成长于之中,带着饥饿的记忆,他觉得他身上有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不像50后命运那般坎坷,也不像70后处在国家转型时期的尴尬状态。”

“小时候家庭环境不好,没有余钱用来买书”,当时的南京路少儿图书馆,就是现在的武汉美术馆,是少年时代的袁毅的天堂,“真的就像高尔基说的,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每个星期站着看完一本本书。”

初中阶段就读王蒙、刘心武,以及大量的国内外名著。读本好书,就想拥有它,“第一本藏书是在1981年花几毛钱买的一本影印本的《唐诗三百首》,这几毛钱是我用过早的钱积攒下来的。”

1981年,刚读高一的袁毅,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办文学杂志,以至于在高考来临时,已开始探求人生终极意义的他,觉得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而“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更是没有意义的,高三最后半年就自己办报纸玩,在没有复习备考的情况下考到华师中文系。

1988年袁毅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中学教书,但他觉得自己需要更自由、更具挑战性的空间。27岁时,袁毅看到武汉晚报的招聘信息,就参加了招聘考试,最后终于如愿进入武汉晚报。由于文学功底深厚,袁毅一进去便做了一名编辑,编连载、副刊、随笔等,一做就是14年。

读了更多的书,同时也发掘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者及其作品,武汉70年代的作家在全国叫得响的不多,其中李修文凭借着袁毅为其编辑出版的《捆绑上天堂》、《滴泪痣》等作品,打出了知名度。

2004年,领导找到袁毅让他出来做文化版的记者,采访那些文化界的大腕必须得有相当深厚功底的记者来担任,而当时领导就想到了袁毅。同为武汉晚报名记的范春歌说,全国没有一个像你这样先做副刊编辑做了14年,又跑去做一个文化版记者的。

从记者到编辑的转换很容易,但倒过来就很难做到了。做记者就得东奔西跑,随时待命,没有节假日,然而只做了3个月的记者的袁毅,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患有淋巴肿瘤,还好发现及时,肿瘤被确定为良性的。但仍然还有复发的可能性,需要终身服药。短暂的三个月之后,袁毅又回到编辑岗位。2006年,袁毅再一次做起了记者,和一群80后记者跑现场,比他们的劲头还要高。

2008年8月,武汉晚报专门开辟了一个整版,栏目被命名为“袁毅文化访谈”,遍访文化名人,迄今为止已采访了83个人。袁毅做这个栏目的目的,是想给读者传达一个观念――武汉这个城市是有文化的,并且是需要文化的。

实用的读和无用的读

一个好记者得是个杂家,看的书也是五花八门。这83个文化名人中,横跨文化艺术娱乐界,需要记者的知识面够广,而这些知识,袁毅大多数是通过他强大的书库得来的。

“我对书是不挑的,几乎什么书都看。大半生的收获都是从书里得来的。可能你在看的时候没觉得这本闲书能给你什么好处,而且看过之后就忘了,但它总是能在最适当的时候为你所用。”

他将读书分为两种读法:实用的读和无用的读。实用的读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考试、工作都需要它;无用的读则是为人格、学养打基础的,却是至关重要的。

既要读有字的书,又要读无字的书,“有时间的时候,我特别愿意看看大街上的行人,路边的花,感受物候、社会的变化,现实生活就是一本无字的书,它教会你的不会比书本上的少。”

爱书的人会觉得离了书简直不叫生活,袁毅即是如此,每天晚上必须要看书,不看书就睡不着觉,觉得这一天还没有过去。

床头的书一般是闲书,董桥的《青玉案》,写古董不是他的目的,而是想通过写古董写那个时代和那个境遇里的人。

因为喜欢摄影,他还会看荒木经惟的摄影集。而闲书总会在最关键的时刻发挥出它的作用。

“到了我这个年龄,已经不太看小说了,基本上看随笔、散文。看了太多的书,无非就是看人性,人性的真善美总是不变的,我始终相信。”

袁毅给自己设了个目标,“袁毅文化访谈”做满100期之后就不做了,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然后去做一点自己的东西,比如出一本散文集。

读书要读经典

“孔孟哲学是中国人应时时学习的知识”,袁毅说,“中国千百年的智慧都蕴藏在里面。”

“读书要读经典,经过时间证明的作品有真的价值在里面。”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轴心时代产生了人类最灿烂的文化,各个教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几乎都集中在那个时代出现――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几大文明的原点,无非就是阐述人性的真善美、自由和平、博爱民主,这些在孔孟的思想里都可以找到。

当下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速食时代,吃喝玩乐的需求只是作为人的最基本需求,更重要的需求是精神的皈依。回归真善美的孔孟核心理念,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的“孔子热”遭到褒贬不一的评价,孔子的学说里哪些是好,哪些是坏,要分辩清楚,而这个工作是需要学者来完成的。“孔子学院”是一种国家行为,大国之争就是一种文化之争。文化要有自信,中国现在还没有这种文化的气象。

两个多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到陈丹青的《民国范儿》,他拿出了十足的劲头接受采访,调动他丰渥的知识储备,纵横捭阖。

人从开启心智的那一刻便开始思考生而为人的意义何在,直至弄明白,才不至于在死亡那一刻觉得留有遗憾。

阅读生命这本书,“努力的享受每分每秒”,即使在下一刻死亡降临,这一刻依然甘之若饴,也便是活明白,不枉此生了。

上一篇:世纪婚礼上的大牌们 下一篇:猫糊糊:将阅读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