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文化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中的隐性效应

时间:2022-09-09 12:50:19

社团文化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中的隐性效应

摘要:学生社团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其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产生深远影响,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在第二课堂中的育人作用,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驱力,成为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社团文化;主体意识;内驱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15-03

社团文化是大学生在长期活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机构机制、社团活动、社团形象、价值观、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方面。[1]社团文化对社团的发展影响深远。对于一个社团的成长来说,社团文化看起来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2]伴随着高校学生社团数量的增加,社团文化愈加浓厚,在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社团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1.社团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填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是复合型的,大学生需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第一课堂的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缺少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挖掘。学生社团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按照社团的章程开展活动。这样的组成形式能够填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当前,学生社团大体上有理论研究类、商业经营类、文体娱乐类、文学艺术类、社会公益类和思想政治类。理论研究类和商业经营类社团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倡专业学习的深入和社会实践的强化;文体娱乐类和文学艺术类社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在生活中起着调节剂和剂的作用;社会公益类社团和思想政治类社团能够唤起学生对社会的思考,是学生了解社会热点、洞察时事政治的窗口。

2.学生社团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参加社团的出发点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样会有更大的主动性,在其活动中,会更加投入,社团的价值目标、传承下来的文化,对社团新成员产生重大影响,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成员在一起,更容易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目标,在这种氛围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必然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3.社团是学生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当今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庞大,参加几个社团,是新生的家常便饭,社团成员有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社团的性质决定成员之间交流更加容易,社团打破了传统专业之间的界限,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齐聚一堂,进行交流,信息量更加庞大,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的友谊。

4.社团是学生将兴趣、爱好转化为特长的舞台。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综合竞争力,是教育管理的核心。怎样让学生凸显自己,将爱好升级为特长,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学生社团是个人特长培养的一方沃土,相同爱好、志向的同学在一起,相互之间能够更好学习,能够放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转化为特长,形成其竞争力。

5.社团是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窗口,是实践的桥梁。相当数量的学生社团在举办活动时,已经走出校园,跨进社会,吸收社会的资金和运作方式,如学生社团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单独组成社会实践团,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商业经营类社团在假期及平时空闲的时间中给社团成员提供社会兼职的机会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6.社团活动让校园文化熏陶更深入学生。社团尊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重视学生在社团的实际感受和体会,使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伴随社团文化的兴起和社团活动的增加,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很多扶持了与部门职能相关的学生社团,通过社团去开展一些活动,关乎“校风、校纪、学风”等众多话题通过社团活动在广大同学中展开,让同学更好了解了学校,更好感受和体会到校园文化给同学带来的隐性的熏陶。

二、良好的社团文化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中隐性作用

主体意识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3]大学生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一般包括三方面独立意识、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4]社团活动依学生兴趣爱好组织开展,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度,逐渐浓郁的社团文化在学生主体意识强化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在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驱力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1.“三自”教育有助于启发大学生主体意识。“三自”教育即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学生社团的核心价值观,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参加社团活动,主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发的,学生平等合作去开展活动的同时,主体意识得到尊重和培养,在社团活动中,每个个体又是相对独立的,彼此之间创意的碰撞滋生新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因此,学生社团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团是差异化学生的集合体,差异化培养能够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个性优势,是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途径。社团是相同个性化的学生的集合体,为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不同阶段的学生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更有各自的个性。按照个性化教育思路,依据学生不同类型的能力、气质、性格特征进行教育,社团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之一。

3.非智力因素是主体意识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是非智力开发的平台。个人的成才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分,智力因素通常指学历、文凭、专业、知识等,非智力因素指责任感、价值观念、毅力、协作精神和表现力等。在现代社会中,终身学习已然成为一种趋势,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才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挖掘学生身上潜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合作的品质以及良好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将在第一课堂学习的知识及时有效地在学习生活中应用,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养成,行为习惯的养成,社团能够为这些提供有效的途径,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生主体上。

4.将社团扶持成大学生创业的典范,引发学生思考,强化学生主体意识。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当前大多高校尚处在实践探索状态,笔者认为,大学生社团是扶持和引导大学生创业的切入点。创业教育需要普及常态化的创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打造创业的典范,当前在高校存在各种大学生创业或职业生涯规划的社团,这些社团聚集了大量具有创业激情的同学,从这些学生入手,对其进行有计划、又步骤全方位的培养,能够培养相对符合创业精神的创业者。

5.大学“被”文化盛行,社团具备将“被”文化转为“主体”文化的先天优势。近几年在大学“被”文化异军突起,第一是“被安排”。每所大学不同的专业都有其固定的教学计划,这种教学计划体现了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学生必须按照教育者的要求完成所有事宜,更有一些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官话无微不至,安排好学生各项事宜,剥夺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的想法;第二是“被学习”。当前高校第一课堂教学执行是良好的,而这样的第一课堂教学模式与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符合度尚待商榷,今天的教学,学生并没有摆脱课堂被学习的命运,无论自己愿不愿意、喜不喜欢,都要学习固定的课程,也不论自己高不高兴、合理不合理,都要完成规定的任务,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固定的老师,固定的内容,使得原本培养大学生个性、自我的精神课堂流于形式。课堂在某种程度上更像生产线,生产出相同的产品,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第三是“被就业”,这似乎是大学中最热的一个词汇,在就业率的强迫下,高校的校长和书记成为就业率的第一负责人,负责就业的老师们在强大的压力下,无暇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志向及人生规划,草率安排学生实习、就业,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要缓解和解决这些“被文化”所形成的现象和造成的影响。学生社团是最快的切入点。大学生社团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其性质决定其相绝对自主性,将第一课堂的优秀教师引入到学生社团做指导教师,配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考核机制,能够更好发挥老师及学生共同的主动性,能够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有机结合,学生主体意识和综合素质才会得到全面的提升;社团是学生和企业结合的最好切入点,企业的用人需要要求比较明确,技术、市场、人力等方面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社团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企业的需求,将社团与更多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起联系,让同学提前走出学校,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企业,自主的就业意识能够得到提升。

6.社团能够滋生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进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高校学生社团飞速发展应生出来很多问题,但随着社团的成长和社团在学校第二课堂教育中的地位的提升,学校对社团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步得到提升,社团的机构机制必将得到健全,活动质量必然得到提升,在学生社团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其整个发展、变革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解决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这样就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伴随着学生社团的发展会成就一批学生的快速成长。

综上所述,学生社团在当今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中不可或缺,社团机构、机制不断完善,社团文化愈发浓厚,社团文化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日益明显,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中的作用逐步显现。健康个性的社团文化必然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4).

[2]邓红樱.加强我院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广汉分院网,2006-6-26.

[3]洪波.主体意识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自我转化[J].理论学刊,2006,(06).

[4]李彦军.试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内涵及其培养意义[J].科学教育,2008,(05).

上一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 下一篇:消失的贸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