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建构

时间:2022-09-08 08:03:52

“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建构

摘 要 反思“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建构“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成为当今教育界值得探讨的话题。“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建构策略包括:主动迎接“互联网+”时代,构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新平台;把握教育主导权,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合力;开发符合青少年特征的“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革新教育方式,构建“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 “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 反思 路径建构

一、“互联网+”时代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反思

1.冲突还是对接

互联网技术开阔了人们的思路,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的价值观。对于具有地域特征和历史积淀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使青少年被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改变,他们能利用网络的便捷、高效来获取更多传统文化信息;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海量、多元信息又不可避免地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和冲击,扰乱青少年的价值判断。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教育是冲突还是对接?答案毫无疑问是后者。如何将“互联网+”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效对接并有机融合,是当下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2.话语权由谁主导

“互联网+”时代,信息既丰富又复杂,各种思想良莠不齐,同时,过去高高在上的说教方式越来越不受欢迎。在此背景下,教育者把握“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话语权,成为了引导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者如何主导“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话语权呢?一方面,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潮流,把握时代脉搏,丰富“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改进“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增强把握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主导权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把一些枯燥、抽象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增强把握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主导权的现实性。

3.传授式还是渗透式

所谓“传授式教育”,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再将学习内容结合自己的认知,加以内化,以实现教育目标。如今,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授式教育”方式弊端日益凸显,已经无法直面全方位、开放性的“互联网+”挑战。

“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应立足于“渗透式教育”。所谓“渗透式教育”,就是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通过一定的载体融入到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与实践中,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1]。“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营造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得到陶冶和提升。

4.教育效果可否实现“1+1>2”

“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并非互联网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简单叠加,它更为注重互联网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1+1>2”的教育效果。

“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克服旧教育方式难以“引人入胜”的缺点,运用互联网技术所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等优势,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效能、效应、效力的最大化。这种教育模式更为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传统文化课程对学习者的渗透、内化,其教育效果更加有效。

二、“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建构

1.主动迎接“互联网+”时代,构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新平台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空间、某一地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也从过去单纯依赖书籍、课堂等载体传授,逐步转变为越来越靠信息技术传播。我们应主动迎接“互联网+”时代,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构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新平台。

构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新平台时,我们应立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求,并将两者有机融合;同时,还应深入挖掘“互联网+”的积极影响,发挥其在传播信息方面的快捷、便利、易接受等优势。例如,学生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其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存在差异,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开发传统文化教育的各类学习平台、虚拟学习社区以及在线社区时,我们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和不同需求。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构建教育功能强大的“自媒体”、“社交圈”,引导学生在这些平台快乐地学习传统文化。

2.把握教育主导权,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互联网+”时代,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育者把握教育主导权,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推进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学校―家庭―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首先,学校应把握传统文化教育主导权,制定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化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时,还应该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渠道。其次,家庭与社会应共同参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家庭―社会”的连接纽带,互联网技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发挥校讯通、微信群、网络互动平台等媒介的作用,成为“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选择。

3.开发符合青少年特征的“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否符合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直接决定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我们应开发符合青少年认知特征的“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力求趣味性、多样性,避免出现空洞乏味的说教。我们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趣味性强、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拓展,开发传统文化教育在线学习课程。开发这类课程,“重在使学生的参与度提高,真正地体验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永恒的社会价值与道德价值”[2]。

4.革新教育方式,构建“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

“互联网+”时代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手段的改变,还有教育方式的改革。这就要求我们逐步改变过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式”接受学习的局面。

一方面,我们应注重“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性,即利用互联网技术营造传统文化教育学习氛围,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我们还应注重“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翻转性”,即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共享云端教育资源,参与到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来,加强师生交流。此外,我们应运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化的教学互动中,开展探究学习、在线学习等。

5.更新教育观念,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实现“1+1>2”的教育效果。

例如,将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就要求树立“以用户为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还要求注重“用户体验”即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体验性。此外,“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社会化思维”等互联网思维也给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许金丽.高校视角下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

[2] 周刘波,宋杰.以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培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研究[J].教育探索,2016(1).

上一篇:培养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效率 下一篇:加强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