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河南省信贷投放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08 05:47:47

基于河南省信贷投放问题研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资源的供求关系会对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信贷投入、劳动投入、科技进步、教育水平提高以及制度变革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1] 。其中,信贷因素贡献最大。近年来河南省贷款总量不断扩大,由九五结束时的不到五千亿元,到2008年6月首次

突破万亿大关,2009年各项贷款余额达13437.4 亿元,居中部六省首位。近年来在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方面,河南省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五千多亿元跃上万亿新台阶,成为全国第5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2]。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河南省信贷投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更好地发挥信贷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促进河南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信贷投放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河南省金融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以银行业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金融支持。

(一)存款总量

河南在1978一2009年期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如图1所示),从1978年的45.7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9175.06亿元,增加了419倍。金融机构存款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经济的正常稳定运转。2009年贷款比1978年上升了133倍,工业贷款上升了43倍,商业贷款上升了21.5倍,均没有超过存款增长的幅度,金融机构存款的增长与信贷资金的投放是相适应的[3]。

图1 河南金融机构存款(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0)》相关数据绘制而成。

(二)存款结构

金融机构存款结构一般是指各项存款的数量比重以及存款期限不同形成的长短期资金的结构比例,在此主要分析存款数量的比重。2009年河南企业存款余额为4845.22亿元,比1978年上升394倍,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比例为25.2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009年余额为11207.40亿元,比1978年上升了1141倍,占全部金融机构存款的58.45%[3]。金融机构存款的这种结构性变化,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企业活力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为决策新的信贷资金的投入、优化信贷资金的增供了来源。

(三)信贷投放规模

银行信贷的投放受经济、金融制度和经济活动规模的影响。从图2中数据可知,1978—2009年河南信贷投放一直处于增长的形势。贷款总量从1978年的99.99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3437.43亿元,增加了133倍[3]。从增长速度来看,过去的30多年中,金融机构存款的增长与信贷资金的投放是相适应的。2003年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着消费和投资的需求,进而对信贷投放产生强烈需求,同时,由于国家推行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变化,地方政府追逐GDP的行为,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增长,信贷资金投放量快速增长,到2009年,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高达13437.43亿元。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使信贷资金持续快速增长,而信贷收支基数的扩大使近年的贷款增长率有所下降。

图2 河南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0)》相关数据绘制而成。

二、河南省信贷投放结构和效益分析

信贷资金结构可分为工业、商业、农业三类现状,一些产业缺乏信贷资金的需求己成为普遍现象,成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阻碍,因此,需要对这些产业作具体分析。

(一)工业的产值与信贷投放分析

1978—2009年,河南省工业总产值呈快速上升趋势,2009年底工业增加值达到7764.45亿元。而工业企业贷款余额从1978年的31.1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384.72亿元。1998年后,商业银行改制造成一定程度的惜贷现象,随着信贷资金投放量少,工业产值也相应减少。2002一2009年,河南工业产值呈快速上升趋势。但贷款余额增速相对较慢,这时期信贷投放量减少,信贷对工业的支持力度减弱,但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和企业直接融资的增加,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增多,工业仍然保持着高速发展的趋势。可见,随着资本市场和多种金融机构的发展,工业的资金来源多样化,已经不仅仅依靠间接贷款。

(二)商业的产值与信贷投放分析

河南商业企业在1978一2009年商业贷款余额由60.47亿元上升到1363.16亿元,金融机构商业信贷资金适应了商品流通扩大的需要,支持了商业企业的生产活动。但金融机构商业信贷资金的增长幅度低于商业购销的增 长幅度。商业信贷资金的投入与商品流通的扩大不同步,不平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在商业企业发展过程中商业企业自有资金逐步增加和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渠道增加,扩大商业经营活动的资金来源不仅仅是依靠银行商业信贷资金的投入。商业企业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增加。另一方面由于银行的信贷经营策略变革,对小规模的商业信贷资金投入

的不足。造成了大部分规模不大商业企业融资难的情况,影响商业的持续发展和信贷资金结构的比例失调。

(三)农业的产值与信贷投放分析

1978—2009年,河南省农业总产值总体保持上升趋势,农业贷款余额从1978年的8.3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519.13亿元。1978年到1999年,农业贷款增长率在大部分时间高于农业产值增长率,农业贷款有力地支撑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在经历时期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以及三年自然灾害中缺乏粮食得到的经验,在1978年后对开始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农业的发展。从2000年到2009年,农业贷款增长率几乎一直低于农业产值增长率,除了2001、2003年农业贷款增长率在2%左右外,其余五年农业贷款增长率为负。与之相对,农业产值增长率也处于低迷状况。这时期正是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基本撤出农村市场的时候,商业银行网点的合并和撤销以及经营策略的调整造成了信贷投放量的减少。而且由于农业本身的风险性和小规模发展难以在资本市场或其他途经融资缺乏资金的农业生产发展也随之低迷。在1978年至1999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农业贷款增长率的波动情况与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较为一致,只是农业贷款增长率的波动幅度更大一些。这说明该阶段农业的信贷支持在整个信贷支持中的比重较为适中,只是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变化。而从2000年到2 009年,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一直处于农业贷款增长率之上,农业生产所获得的信贷支持相对减弱。这造成了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三、河南省信贷投放存在的问题

正是由于信贷投放与经济运行存在极高的相关性,信贷投放的变动会给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河南省信贷投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对第一产业支持力度稍显不足

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制约了河南贷款吸纳能力的提高。农业经济的分散性、自然性、周期性等固有特点,决定了农业贷款的高风险和低收益。加之缺乏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使得商业化金融在“三农”领域出现市场失灵,农村金融资源外流严重。第一产业 GDP 与信贷投放的占比持续双下降,这固然与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密切相关,但对于农村金融体制原因导致的信贷投入不足也应引起高度关注[4]。当前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信贷资金供给的主体,实际运行中贷款非农化现象较普遍;农业银行资金向大中城市转移,农业发展银行原有业务萎缩,面临市场重新定位问题。总体上,金融对第一产业的支持力度弱化。按照“十二五”规划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目前的信贷投入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需要。银行信贷要顺应产业发展要求,积极调整结构,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支持。

(二)信贷过度集中带来高风险

信贷集中有其合理的一面,是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和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反映。一方面,在信用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情况下,大企业具有发展相对比较稳定、风险相对较低的优势,对其贷款还具有规模经济的好处,因此更易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再加上近年来国有银行的信贷管理集权化、信贷经营集中化,必然出现贷款向优势大型企业集中的现象。另一方面,信贷集中与本省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河南省积极推进制造业强省,发展支柱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壮大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信贷集中促进了优势行业、骨干企业的发展,提高了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但各家银行在“羊群效应”下贷款纷纷向大企业倾斜,会导致信贷投放由个体理性转变为集体非理性。如某市一家大型企业集团,本地各类金融机构都与之有信贷业务关系,一旦该企业发生重大变化,整个地区的银行机构都会受到影响。这种“垒大户”的做法加剧了银行间竞争,使得银行潜在风险加大,且易形成系统性风险,影响金融稳定。同时信贷集中也加剧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和贷款供求结构矛盾,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三)个别过热行业信贷投放存在潜在风险

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投资的持续高增长,带动了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增长,部分行业出现了过热。尽管 2004 年国家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 措施,初步遏制了盲目扩张的势头,但是过度投资导致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显现。据统计,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产能已经明显过剩,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等行业存在潜在的过剩问题。2006年国务院专门下发文件,部署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结构调整。从河南省信贷投放的行业分布看,各金融机构对宏观调控行业的信贷投

入较大,政策变动、供求失衡都易加大风险程度。如钢铁行业、能源、原材料这些行业的贷款增长应予以高度关注,防止大起大落引致风险。另外,对教育、房地产业的贷款持续增长也应引起关注。教育行业在“产业化”导向下扩张较快,在教育体制改革和产业化发展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高校贷款快速扩张的风险应引起关注,一些民营教育实体出现的道德风险也要引起重视。

四、调整河南省信贷投放规模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河南经济结构,提高实体经济对贷款的吸纳能力

“三农”与“服务业”是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也是金融支持的难点。增加农业吸纳贷款的能力,不能仅依靠政策性支农贷款的被动投放现状,而应依靠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组织化水平的提高,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生产模式。实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飞跃,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高大企业的整体优势和个体优势。培养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群体成长,提高其信用等级、贷款担保能力以及风险偿付能力[5]。

(二)提升金融结构,增加金融资源配置的途径

加快河南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发展,争取首发上市和省内外跨区域经营。为了避免河南省内资金向省外发达地区流失,在金融组织结构上应构建起能够有效阻断资金外流的架构,有效途径就是提高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的规模、比例以及市场份额,增加企业对除银行贷款外的其他金融资源利用,逐步改变河南省依赖间接融资的局面。优化融资结构,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积极培育后备上市企业资源。促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选择优质发债企业,不断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加快培育机构投资者,积极培育具有较强风险识别与承担能力、较为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把握能力、资金实力雄厚的合格的机构投资者,适应直接融资发展的需要。

(三)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增加区域金融资源配置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造一个能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体制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形成规范的公司制和科学的治理结构,为民间投资者提供政策支持,壮大民营经济。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是吸引银行信贷资金进入域内产业的关键[6]。第一,在企业转制、清收贷款和利息过程中,要争取有关部门配合,加强金融债权保护,为金融业提高资产质量,加强风险防范,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政府是区域金融生态建设的主导者, 也是参与者。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中,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出具体的规划和实施意见,组织政府各部门以及金融部门、企业实施;应充分发挥协调管理职能,加强宣传引导,在辖区有效地树立诚信意识,促进本地的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第三,在参与金融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转变观念,提高办公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产业政策,制定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引导企业开发和引进更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的项目,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

参考文献:

[1]范方志,张立军.西部地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探讨[J].南方金融,2003,(12):22.

[2]河南 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83-84.

[3]张戈.近年来河南省贷款投放问题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8):101-102.

[4]许焱.安徽省产业结构与银行信贷关系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06,(5):35-36 .

[5]张欣,郭永强.中原城市群金融发展论坛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1).23.

[6]杨若晶.贷款投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9).64

上一篇:对蒋大为歌唱艺术风格的研究 下一篇:试论神的孩子全跳舞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