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自文中出,义从肺腑来 ――浅析《出师表》中的忠义深情

时间:2022-09-08 04:52:47

虽然《出师表》之作距今已久,但是其中包含的忠与义仍然值得人们去反思、推崇。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出师表》作为忠与义的教科书。本文从《出师表》忠与义的表现、学生对情感的领悟与运用出发,基于多个角度研究了如何通过《出师表》构建忠与义的校园文化。

一、忠与义,《出师表》的文字深意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传递了“报先帝”“忠陛下”的主旨,整篇文字都蕴含了忠与义的深厚情谊。在刘备死后,蜀汉王朝的江山不再稳固,诸葛亮心知阿斗的浑浑噩噩,但面对托孤重任,诸葛亮支撑了整个残局:“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慎重地处理与刘禅之间的矛盾,一部分原因是作为臣子的忠,另一部分是念及与刘备之间的情义、坚持心中的正义,以及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那份责任。在《出师表》中也展现了这份“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犹记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惜才之情与识才之义,因此才始终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对刘备、刘禅都是忠心耿耿,“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直至刘备去世,诸葛亮面对刘禅的不谙世事,苦心与其阐明治国大计、表明忧国忧民之心,严明应该通过广开言路、公正执法、亲贤远佞来治国。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出师表》中的忠、义之情蕴藏在其文字之中,这份浓浓的情义在当代教育与社会中依然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每个人去体会、感悟。

二、感与悟,《出师表》的款款深意

在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传达沁人心脾的“忠义芬芳”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日常教学与校园文化构建之间的紧密联系,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教学课程中蕴藏的忠义之情。

例如,在《出师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讲述与《出师表》以及三国时期相关的故事,正确引导学生赏析《三国演义》《三国志》等作品,了解《出师表》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诸葛亮的“义”与“不易”。其次,教师可以借助《三国演义》等视频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入那段历史,感知诸葛亮的情感发展,体会其对国君之忠、对国家之忠。另外,教师还可以围绕让学生结合《出师表》等相关资料,阐明自己心中的“忠与义”,从而加深对这份款款深意的感悟。

通过一系列感悟、体验的活动,学生不仅从文字中加深对忠、义的了解,还结合历史实情谈论了当代生活中的忠贞、忠心、情义与正义,促使《出师表》中的情义能够蔓延到学生生活与文化构建的过程中,让语文教学能够焕发夺目的光彩。

三、学与用,忠义情的灵活运用

教师应该认识到对《出师表》中忠与义的领悟不仅局限于学,更需要拓展到用,只有让学生结合实际、校园文化加深对忠、义之情的了解,促进学生将这份情感灵活运用到个人生活中,才能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校园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忠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愚忠,而体现为忠厚、忠诚,通过这种“忠”有利于营造校园爱国主义氛围,有利于生生、师生的诚信相处;而义在发展过程中更显魅力,强调的是公正合宜的道德或举动,在校园文化中的“义”着重凸显为正义、情义与责任,即培养全校师生的正义感、崇高的道德情操以及责任意识。

《出师表》中的忠与义其实也有其弊端,片面强调“忠君”已经不再符合社会、国家发展的需求,而是应该将“忠君”的理念转化为“报国”。为了实现忠义情的灵活运用,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举办“忠义之月”的活动,让学生联系《出师表》说出对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的看法;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相互帮助。同时,教师可以积极营造忠与义的情境,将“八荣八耻”融合到教学、生活的过程中,让学生切身认识到国家、家庭与个人之间、无法分割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将集体的利益放在关键位置。再次,教师还可以将《出师表》的教学、忠义情的利用与学校举办的有关活动巧妙结合在一起,以德促教、以德强质,加强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引导作用。最后,学校与班级还可以建立“忠义银行”,将学生对《出师表》中忠义情的理解、感悟以及情感的运用等多个与忠、义建设相关的内容记录到“忠义银行”之中,进一步提高《出师表》忠义情的影响效果。

诸葛亮的忠与义皆蕴含在《出师表》之中,包括他的智慧、他的真情与至诚,在当代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应该促进学生在忠义情感上的蔓延,发挥传统文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忠义初级中学)

上一篇:恶性井漏防漏堵漏技术探讨 下一篇:浅谈生产型企业的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