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拖多”基金:选购需警惕

时间:2022-09-08 04:31:25

“一拖多”基金:选购需警惕

面对公募基金门槛放开,人才的流失将对公募基金行业带来更大冲击。对于投资者来说,关注基金产品背后的明星经理固然重要,但也要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基金经理管理多只产品势必会影响到产品收益。

“一拖多”成行业常态

对于一直扩张产品的公募基金行业而言,“一拖多”基金已经成为行业常态。Wind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8月底,“一拖三”及超过三只的基金经理达到了167位,其中“一拖三”的基金经理最多,总共有103位,掌管基金数量最多的当属汇添富基金的曾刚,一个人掌管着8只基金。

“一拖多”基金的重灾区是固定收益类基金。涉及货币、债券、保本等基金产品,许多基金经理都是一人管理4只以上。虽然相比于权益类的基金,固定收益类产品管理起来有相似之处,而且对于投研要求没有这么高。但是基金经理精力毕竟有限,管理如此多的基金,势必也会形成同质化现象,造成数量增加、质量下降的问题。比如曾经有基金经理因管理基金过多,忘记将持有的转债转股,致使基金遭受本不应该承担的损失。

公开资料显示,汇添富的曾刚一人管理着汇添富理财30天、汇添富理财28天、汇添富实业债债券、汇添富理财7天、汇添富多元收益债券、汇添富可转债债券、汇添富理财60天、汇添富理财21天等8只产品。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些产品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而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多发产品更多也只是为了冲击规模,业绩上并没有太大起色。

和固定收益类基金不同,在被动型的工具型产品中,基金经理“一拖多”的现象虽然不少,但影响不是太大。毕竟此类产品依靠量化操作,保持跟踪指数准确度即可,通常这类基金也都是挂着基金经理的名字,实际操作由基金公司量化投资团队负责,因此对产品影响实际上可以忽略。

其实,影响最大的还是主动管理型的偏股基金。可以说这类产品受市场考验最多,基金经理压力最大,人才也是最为匮乏的。比如有的基金公司投研团队不到10个人,基金经理只能一个人管理多只基金。还有的基金公司其实无人可用,只能让研究员来掌管基金。但没有经过市场历练的研究员显然无法准确地对市场做出判断,这也导致许多基金在市场变化时应对不够及时,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中小基金公司的“一拖多”现象尤为严重。比如金元惠理的晏斌,目前同时管理着金元惠理消费主题、金元惠理价值增长、金元惠理成长动力、金元惠理新经济主题、金元惠理核心动力、金元惠理宝石动力这6只基金产品,几乎管理了整个公司的半数基金。

虽然这些产品有些是晏斌与其他经理一同管理,但实际上产品之间并没有太大差别,重仓股几乎相同。“许多基金公司的股票池实际上就是由1~2个基金经理说了算,其他基金经理都是辅。虽然产品名称不一样,但选股都是从这些股票池中选择,余地很小,同质化也在所难免。”一位业内投资人坦言。

选购产品需谨慎

目前不少基金公司招聘基金经理时,从业经历的要求已经降到“3年以上”,而此前一直至少是“5年以上”。一位业内基金经理坦言,大多数的偏股型基金经理都要从研究员做起,但目前成才率越来越低。

在这条由研究员成为基金经理的成长之路上,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成才率。比如基金公司内部的激励机制,这决定了一个研究员是否在成为基金经理前仍然能够留在公司;其次,市场的变化随时可能影响到研究员前途,比如遭遇大跌或者一些非可控因素时,基金业绩受到影响,研究员势必会被处罚;并且,即使成为基金经理,面对业绩排名压力和行业竞争压力,能否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应对也决定了这个基金经理是否合格。

人才匮乏是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的本源。伴随着公募基金门槛放开,短时间内这个问题很难得到根本性解决,对于投资者来说,只能谨慎去判断基金经理背后的投资价值。比如,一些基金虽然是“一拖多”,但在建仓时机上却有所不同。如果是不同时机建仓,而配置又过于相同,那么很可能后建仓的基金资金是为前建仓的基金“抬轿子”。

另一种情况是,为了打招牌,发行基金时会让明星基金经理挂名,寄希望借助其知名度提升新基金的发行规模。但在实际操作上,基金却是由一些“菜鸟级”的基金经理掌管。为了锻炼这些基金经理,基金公司会让他们用这些基金来练手,但投资者却被蒙在鼓里。

对此,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认为,“一拖多”产品需要区分开来对待,关键是看基金经理能否有时间和精力管理,通常而言管理两只基金并不算多;而被动型产品主要依靠计算机技术和程序化的交易流程,其中基金经理的作用并不大。

上一篇:三线城市商业地产:机遇下待开发的处女地 下一篇:可转债:偏债机会可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