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智慧教育城 助推教育现代化

时间:2022-09-08 04:25:29

共创智慧教育城 助推教育现代化

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绩和问题,研究部署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

一、总结经验,全面回顾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

自1983年苏州市电化教育馆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宏观政策指导下,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为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0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起步创业阶段(1983~1997年)

这一阶段以视听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为主要任务。一方面,我们积极推动重点中小学电影机、录音机、录像机及投影机等电教器材的标准化配置,率先成立教育电视台,精心创作教学录像片和录音带,定时播放优秀教师教材教法及示范课,基本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电化教学方法体系;另一方面,我们率先把信息技术教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或选修课,率先开展多媒体教学科研攻关,一大批基于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课题成果、教学公开课和教学课件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得到认同和推广。1996、1997年,苏州参加两届省多媒体课件评比,所获奖项均占全省总量的近50%。

2.普及提高阶段(1998~2005年)

这一阶段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完成“校校通”、“班班通”工程为主要任务。1998年,我市筹建教育信息中心,开通局域网和苏州教育信息网;2000年,我市成为全国首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2002~2003年,教育信息化连续两年被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2004年,我市成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2005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宽带教育城域网和率先高标准完成“校校通”工程,生机比达8∶1,师机比达1.8∶1,独立建制中小学100%建成校园网,45岁以下教师100%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3.应用提升阶段(2006年至今)

这一阶段以优化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和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为主要任务。我们升级改造苏州教育城域网和各级各类校园网,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达49所,市级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达173所。我们率先启动“教育e卡通”项目建设,市区近30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凭教育e卡通免费乘坐公交、轨道交通,在市图书馆免费借阅图书;率先开通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自主开发3000多节“名师课堂”,整合推送1.2万个优质教育资源。我们开展20多期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班,评选教育技术应用能手268名,广大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各类比赛成绩位居全省前列。

回顾30年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程,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积累了以下宝贵经验:第一,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政府宏观引导和教育部门、社会各界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有效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第二,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一把手”工程,充分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区域统筹,整体推进;第三,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科研先导、应用为本”的理念,始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服务;第四,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软硬并重,坚持教育服务、教师培训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协调发展。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信息化主动适应“智慧苏州”建设的能力需要增强;教育基础数据互联互通和深入应用需要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运用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性需要提高;师生资源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仍需强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亟待完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有待扩大。针对上述不足,我们将高度重视,敢为人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新时期建设中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面向未来,科学谋划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

当今世界,信息化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最为深刻、对世界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大趋势之一。在我市加快建设“三区三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紧迫任务。

1.加强思想引领,推动科学发展

以党的十精神为统领,以满足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社会公众的教育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变革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重要着力点,以智慧教育助推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实现从教育e时代向教育I时代的新跨越,为争创教育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构建学习型城市提供强大引擎。

2.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内涵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服从和服务于培养人这一根本使命。信息化的设施建设、资源开发、运行方式都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力军,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教育的信息化。

3.强化应用驱动,推动融合发展

我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当前及今后主要是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其关键是要会用、用好。必须紧贴师生现实需要,坚定不移地把推动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优先领域,真正使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和管理的核心业务,让师生容易用、喜欢用,不断提升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水平。

4.体现苏州特色,推动创新发展

充分借助“智慧苏州”建设机遇,以及在苏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已形成的技术含量高、应用前景广的信息化成果,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苏州”元素,形成教育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把苏州建设成为一流的国家智慧教育区域综合试点示范城市。

三、超前部署,不断优化全市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要依托“宽带苏州”、“无线城市”建设计划,加快构筑高速可靠、绿色安全、开放共享、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

1.升级改造教育城域网

结合苏州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管线及光缆资源,与多方合作,扩容升级苏州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核心设备和主干带宽,积极构建万兆以上带宽互联、基于IPv4/IPv6双栈、无单点单线故障、运行稳定、支持多网络应用的苏州教育智能光网络系统,全面提升各级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的接入能力。

2.着力推进未来教室建设

全面加强与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充分依托无线网络技术、传感技术、交互联动及遥指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建成一批能够优化教学内容、便于学习资源获取、促进课堂交互开展并具有情境感知和环境管理功能的未来教室,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

3.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根据国家、省数字校园建设标准,深入推进基于新型学习空间的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工程,基本实现所有中小学高标准完成带宽接入,其中校园行政办公、教学实训等重点场所无线覆盖率达50%以上,平均接入能力达十兆;所有普通高中建有数字化创新实验室,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建有仿真实训室(中心)。

4.全面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

加快推进苏州教育城域网数据灾备中心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应对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窃密的防范能力和预警检测、容灾备份、应急处理能力。加快构建全市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预警体系,全面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制度、信息安全人员执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

四、突出重点,着力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推手。要根据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建成由四大中心组成的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基本实现教育管理电子化和公共服务系统化。

1.加快建设教育数据交换中心

以各级各类学校为基点,以深入推进苏州教育e卡通与国家电子学生证,省学生教育卡、教师教育卡和苏州市民卡的全面融合为契机,优先整合分散在教育系统各部门的现有数据,努力形成覆盖全市所有教育单位的数据交换中心。挖掘大数据时代下教育数据的价值,充分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和综合素质测评技术,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2.加快建设电子政务管理中心

升级改造协同办公系统和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建成便捷、及时、畅通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平台,实现教育管理业务流程电子化占比达90%以上。以苏州教育门户网站为主网站,县(市、区)教育门户网站为一级子网站,直属学校门户网站及公益性教育类网站为二级子网站,加快推进苏州教育网站群建设,为社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教育事项网上服务。

3.加快建设教师网络研修中心

积极开展教育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培训模式改革试点”示范项目,加快建设融“研、培、用”于一体的苏州未来教师网,形成一个完全具有真实学校功能的网上教师专业发展社区,自动形成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电子档案,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管理和过程性动态评价,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研修环境、资源丰富的教研环境、实时互动的个性化施教空间。

4.加快建设智慧学习服务中心

依托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江苏学习在线,以苏州开放大学建设为契机,以建设面向师生的“名师课堂”、“互动课堂”和面向市民“乐活课堂”资源库为重点,加快把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为一个安全、便捷、高效的智慧学习综合服务平台,将智慧学习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会,确保每一个受教育者都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学习。

五、强化统筹,全力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化保障水平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各项措施,确保教育信息化扎实有效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主体,要成立由“一把手”担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切实负起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建设、规范管理等责任;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实行教育信息化项目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要加强县(市、区)教育信息中心机构设置、人员队伍、办公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力争所有县(市、区)通过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

2.加大经费投入

要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保障经费标准,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形成长效机制。学校公用经费优先用于信息化建设,教师培训经费优先用于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新建学校教育基本建设时优先安排信息化建设经费。探索建立资金筹措的社会化机制,引入公益融资机制,探索企业外包、分期支付的多元化投入模式。加强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和经费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3.完善管理制度

全市所有学校应配有专、兼职网管员,配备一名信息化主管(享受中层待遇);有条件的学校应建有独立的信息技术处。苏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手享受县(市、区)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同等待遇;学校专职网管员以每周10~12个课时计算满工作量,参照普通教师系列给予参加职称评审政策倾斜;教师参加各类信息技术培训、在线上课、网络辅导、课件(视频)制作等按省定标准计入教师培训学时。

4.强化督导评估

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估办法,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督查和应用效益评估。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每年评选一批示范性智慧校园、优秀教育门户网站,每两年评选一批教育技术应用能手,每三年评选一批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案例、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激励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先行先试,踊跃开展试点项目,为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积累并创造有益的经验。

同志们,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苏州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创新工作,努力为每一个学习者营造“课程无处不在、教师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的泛在应用体系,形成与城市信息化发展相同步、与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与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教育信息化新局面。?

上一篇:虚拟仿真技术助推学校信息化建设 下一篇:基于Lucene的网络创作及学习资料共享平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