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时间:2022-09-08 04:14:54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摘 要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30例严重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10例,好转14例,未愈4例,死亡2例,无1例因肺部并发症死亡。结论:采取雾化吸入、气管内滴药、翻身拍背、及时吸痰等严谨的综合护理措施,是防止气管切开术后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保障。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12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628例,其中行气管切开术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5~73岁;平均置管14.3天;临床治愈10例,好转14例,未愈4例,死亡2例,无1例因肺部并发症死亡。

切口护理:及时清洁切口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术后由于痰液分泌物的刺激,切口极易感染,使用一次性无仿布气管纱布垫,能使滞留的痰液易于被清除[1]。气管切开伤口换药用3%双氧水[2],预防切口感染效果好。

气管套管的护理:①内套管的消毒。应每4小时更换并消毒1次内套管,采用0.25%碘伏溶液浸泡5分钟消毒内套管[3]。此法临床效果较满意,不但操作简便,对组织刺激性小、腐蚀性弱,而且节省时间,具有清洁作用。②更换套管:气管切开一般于术后7~10天形成窦道,应每2~4周更换消毒1次气管套管,同时要做好气道护理,保持气道通畅。

气囊的护理:气囊应适量充气,达到呼吸使用时无漏气即可。气囊应定期放气,一般每2小时放气1次。气囊放气时,使病人平卧位,先吸净气管内痰液,再吸口鼻分泌物,避免由于漏气造成坠积性肺炎发生。

气道湿化:由于颅脑损伤患者气管黏膜上皮细胞会脱水,可以用0.45%的低渗盐水250ml加糜蛋白酶20mg气管内滴入,将药液配制好后插入输液器,将输液器头皮针端的针头剪去,插入内套管3~5cm,滴数5~10滴/分。也可用微量泵以15ml/小时泵入,每日250~300ml。吸痰前后可一次性滴入3~5ml,对气管套管口盖无菌生理盐水纱布,痰液污染后及时更换,也可将自制消毒处理过的湿化罩,套在气管切开套管口,用无菌生理盐水保持湿化罩潮湿。

分泌物的吸引:采用一次性吸痰管,每次吸痰时,应先吸尽气管内,再吸口鼻腔内分泌物,同时在吸痰时鼓励清醒患者应用力咳嗽,昏迷患者应在翻身拍背后吸痰,如需连续吸痰,两次吸痰时间应间隔1~2分钟,且每次吸痰时间≤15秒,负压不超过19.6kPa。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一般每2~3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应缓慢进行,拍背应自下而上、自边缓至中央,仔细观察患者面色及呼吸情况。

防止医源性感染: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对雾化器、氧气湿化瓶、吸引器等定时消毒,各项操作严格按无菌操作原则执行,防止交叉感染。气管切开早期应加强观察,气管切开后缚带要结死扣,松紧度以通过1指为宜,并且随着颈部的变化及时调整缚带松紧。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在翻身、拍背、口护、吸痰时要至少两人合作,以保证其头颈部与气管导管活动的一致性。对口腔护理一般用口灵2次/日,保持清洁湿润。持续低流量吸氧,可降低脑水肿,改善缺氧状况,一般流量为2L/分,每日更换湿化液及吸氧导管,观察缺氧改善情况。

讨 论

由于脑外伤患者不能自行清除咽部及呼吸道分泌物,使颅内压增高,中枢呼吸功能不全,并发肺水肿及坠积性肺炎,影响脑的供氧,会造成继发性脑损伤,引起急性窒息而死亡。因此,要正确掌握呼吸道的病理生理变化,充分认识呼吸道护理的重要性,为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和改善病人的预后创造条件。

脑外伤昏迷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后因缺氧引起脑细胞代谢障碍,使脑组织水肿加重,脑内压及脑血管阻力进一步增加,脑血流量及氧供更加不足,影响呼吸中枢功能,造成呼吸功能紊乱。做好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对防治肺部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则扬,李家育,候军华.气管套管护理及其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2002,17(2):160-161.

2 吴亚荣.双氧水用于气管切开伤口换药的临床观察.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37.

3 候田臻,吕晶,王欣民.气管内套管消毒方法探讨.滨洲医学院学报,2002,25(2):159.

上一篇:社区慢性肾功能衰竭23例饮食护理 下一篇: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护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