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朝历史文献的六分法

时间:2022-09-08 02:47:27

浅析汉朝历史文献的六分法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循序渐进的发展,我国的历史文献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文献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将文献归类,以便翻阅,那么西汉六分法的产生对我国古代文献的分类开创了先河。

关键词:汉朝;六分法;产生;原因

一、六分法产生前文献的发展

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就像走进了一片广阔无垠的沙漠,走进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我国华夏民族的历史长河,自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我国已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文献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各个方面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尽管夏、商、周时期,我国社会处在奴隶制时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但是夏朝就已经产生了国家,统治者和底层的人民都为了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探索和辛勤劳动。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使用口耳相处、结绳记事,并且人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简单的原始文字。来记载所发生的事情。口耳相传的东西很难保存和传承下来,就算传承下来,那么一传十、十传百,早已经改变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史书的记载离不开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出土,说明我国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文字的基本形式,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文字,到春秋以后,文字的应用已经推广到全国的广大地区。在纸的出现之前,中国文献的记载很大程度上使用竹简,竹简的使用是当时社会巨大进步的表现。那么中国历史文献始于甲骨文字并由孔子发端。孔子对六经的整理,对后世的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的活动。我们把《诗》《书》《易》《礼》《乐》《春秋》称为六经,这也是孔子讲学的主要内容。孔子对选定六经的目的和意义是有着明确的表达:“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①孔子对于“述而不作”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这可以看做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起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在大纷乱时期,也是思想文化冲突最活跃的时期,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诸子通过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历史文献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六分法的产生

历史文献经过秦始皇的坑儒的空前浩劫之后。到了西汉时期,起初汉初承秦之弊,并不重视文化。然而,在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之后,在采取“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②措施之后,中国历史文献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汉朝开始了对文献的整理,最大规模的一次文献整理,是成帝间由刘向、刘歆父子所进行的。刘向、刘歆父子在编书和编目两个方面的内容上,通过采取了“校准”的手段把这两方面的内容紧紧结合在一起。刘歆在哀帝是完成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作――编制了西汉国家藏书书目即《七略》。因为《七略》中的第一篇是总的说明,所以把《七略》也称为六略。故此把《七略》看成是我国历史文献学的六分法产生的著录。在每一部书整理完毕后,刘向就以本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及校雠过程为内容编撰一本书。这些叙录汇集成一部书就是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别录》。《别录》、《七略》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为后世目录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由此可知我国目录学的特点,就是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中所说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七略》创立出的分类法和著录法对我国图书馆目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我国古代已将分类思想具体运用到了文献整理和文献著录,这对保存古代历史文献起了不可估量的巨大的作用。

三、六分法产生的原因

(一)图书分类的自身需求

“汉承秦制”,虽然秦朝仅仅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二世而亡,但是,秦朝打开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大门,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这对汉朝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所以汉朝历史文献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历史文献大量问世,刘向、刘歆父子提出的图书六分法的产生过程说明了图书大量出现,此种发展过程是为了满足图书发展的自我需求。正如余嘉锡先生指出的“若书则出目录之外,别有物在。其庋藏也,有阁有殿,有馆有库,分屋别驾,故各类相较,不能过多,亦不能过少。③”现在就根据《汉志》将《七略》的分类列表如下:(一)辑略(二)六艺略(三)诸子略(四)诗赋略(五)兵书略(六)数术略(七)方技略。其中《辑略》相当于后世目录的叙例,与分类无关,所以刘歆的《七略》实际上是六大类。这可以大概看出这是图书发展的必然趋势,分类亦趋完善。

(二)政治的影响

经历了先秦注重血缘等级的时期,到了秦汉时期,选官标准开始注重才学,汉朝政权也采取了相关的察举、孝廉的选举方式。这就提供了有利于知识分子的兴起和大量图书涌现的政治环境。图书的大量涌现造成了人们阅读量的增大和选择的范围更大,不像此前的中国历史文献的发展和流传过程的单一性,造成大量书籍的确实和流传的困难。汉朝的史官除了沿袭秦朝的太史令外,还有兰台令史,虽然兰台令史只是个初级官吏,官秩较低,但他是御史中丞的属官,其地位已经远远超过其他一般部门了,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对档案文献工作和史官著史是及其重视的。重视文献档案和著史工作,表现出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作用。

(三)社会经济催生的条件

社会经济的催生主要表现在文献载体的改进和普遍使用方面。汉朝时期经过秦始皇兼并六国,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各民族之间经济交流加强。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使得文化发展呈现多样性。文化的多样化使得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代言人,有不同的思想,来表达各自的主旨和政治态度。社会是在不断进步,文献也随之发展壮大,因此文献的分类法呈必然趋势发展起来。

综上所述,汉朝文献六分法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汉朝及汉朝以前思想文化的结晶。六分法的出现为后世文献分类法的发展开启了先河。(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注解:

①《礼记》第二十六篇《经解》.

②班固:《汉书・艺文志》(第十)

③曾贻芬:《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2页。

上一篇:中日茶文化比较研究 下一篇:沈立生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