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文化语文的教学观

时间:2022-09-08 11:38:27

构建文化语文的教学观

中华数千年厚重的文化,需要通过各种课程去传承,而语文课就应该作为传成文化的执牛耳者。

一、教师的文化元素

教师作文传道授业的使者,应该具备几个核心的文化要素:其一教师的形象。形象气质可以征服学生,如“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孔子也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师就是一个文化符号。

教师的学养。教师的讲解可能是对一段文字的解读,可能是对一个概念的定义,可能是对一个科学原则的阐释,也可能是对一个历史事件前因后果的描述,还可能是对一个公式内涵的说明,对一个操作规程的指令,或是对一个问题的揭示。语文课的魅力,就是教师本人的魅力。而教师本人的魅力更多的是人格与学识魅力。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学者视野、诗人激情。好的讲解,严谨而不乏机趣,庄重而不乏诙谐,让人如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妙不可言”。

所谓“举重若轻”,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这里的“重”,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轻”则指的是深入浅出的教学。备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核,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但是在课堂上,则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行云流水”,是指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等的艺术。语文课有多种上法,不能定于一尊,但我追求一种自然、潇洒与“随意”。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课文的深处。

学术能力首要的方面就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任何一项学术活动,若没有问题意识,将是无从下手的。学术史上,很多理论的提出,无不都与问题意识有着密切的关联。许多富有学术造诣的学者,他们的问题意识都特别强。(《教育的理想》肖川)

教师的爱心。《朱子治家格言》有句话说得很好:“见富贵者生谄荣最可耻,与贫贱者作骄态贱莫甚”。人类世界是由一个个生命组成的,因此,一个健康的社会,必然要将生命看得高过一切。有鉴于此,在我们的教育中,着力培植生命意识,高扬生命情怀,对于我们文化和国民性的改造,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的用心。南宋陆九渊倡言“吾心即宇宙”、“心即理”,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提出“发明本心”、“求其放心”的“简易”、“直捷”主张。“理”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而又为自然和社会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陆九渊认为,充塞宇宙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书》)。

二、语文课堂的文化元素

中国哲学的根何在?中国哲学到了老子孔子的时候,才可当得“哲学”两个字。我们可把老子孔子以前的二三百年,当作中国哲学的怀胎时代。先秦诸子都是中国哲学的根,九流三教等等,但是,到了汉代以后,汉武帝独尊儒术,哲学的思潮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以儒家为代表的哲学思潮成为二千多年来影响中国的主流。胡适《中国哲学史》

语文课上的哲学元素可以包含几个方面。一是大气象与小气象。大气象与小气象是就视野而言:苏轼的作品就是大气象,大江东去的奔腾豪迈,让人惊心动魄;――问天李煜的作品就是小气象,儿女私情,温婉缠绵,让人心思迷离;――问人。

天下家与家天下。天下家与家天下就责任而言。胸怀天下,关注黎民百姓是古代儒者的主轴,他们就是天下家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低吟浅唱,关注私人生活几个人得失荣辱是家天下,也是部分失意文人落魄士子的咏叹调;中国古代文学少英雄气,多儿女情。梁启超

先哲思想的鸿影。就作品的深度而言,必须深入其思想,才能发现真谛。儒、释、道是几千年来影响中国文人的主流思想,绝大部分流传的经典都会在其中有所体现。儒家:积极入世;道家:崇尚自然(非消极避世);释家:悲天悯人。

思维的辩证性。一方面要避免绝对化单一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构建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这点在开放性阅读中尤其重要。

上一篇:影响中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因素研究 下一篇:对新课标下素质教育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