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明习惯养成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时间:2022-09-08 10:44:25

关注文明习惯养成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也用不尽”。《小学德育纲要》对学生的文时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文明习惯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更是一个人立身社会、走向社会的人格基石,可见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当前文明习惯养成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如何对学生加强文明教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呢?

1 创设文明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1.1 抓好校园建设

一所学校,应有积极向上的校风校训,通过良好的校风校训,引导学生懂得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等道理;校园内,利用布告栏、宣传栏、走廊等地方张贴《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有关文明教育的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校园环境要尽量做到美化整洁,让学生在这样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净化自己的心灵。

1.2 重视班级建设

班级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重要阵地,因此,班主任要充分重视班级内的环境建设。如在教室里开辟一个“文明礼仪吧”,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或已经学会的歌颂美德的经典故事、古诗、名人名言等都放在吧里和伙伴共学共享;引导学生制作文明礼仪专题板块,让学生把自己对故事、古诗中尊老爱幼、关爱他人以及团结互助等方面的理解用绘画、剪贴等形式表现出来,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与欣赏;还可以在班级图书角投放《道德经》、《成语故事》、《弟子规》等礼仪方面的图书,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受到人物典范的感染。

1.3 关注知识普及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道德常识及文明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目前,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要从普及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2 发挥典范作用,注重言传身教

2.1 教师要以身作则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充分强调了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给当今教师作出了榜样。在师德规范中,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即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等。这一切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教师要以自己规范的言行给学生作出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学习生活很会效仿他人,尤其是老师。因此,教师要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楷模,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2.2 树立优生榜样

在学生学习生活的班级群体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发现典型的事例,树立优生榜样。通过榜样法,引导学生去模仿、学习,让学生者通过榜样观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如对学生乐于助人的事例,教师要大力宣传和表扬,激励学生学习这种做事的方法,向事例中的主人公学习,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注重多种渗透,促进习惯养成

3.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贯彻落实各种教育教学宾任务。平时,可以把文明习惯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思想品德课为主阵地,结合教材《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常规》等,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授并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养成教育,并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各个学科相结合,逐步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做到全员育人。

3.2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可以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文明礼仪知识外,还应抓住课外活动的有利空间,进行延伸补充。如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爱老助老意识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3 家校互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孩子养成文明的习惯,必须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教育效益。如通过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努力塑造文明礼貌的家庭,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从小懂礼貌、遵守文明规范,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便收获一种品格。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与文明交流,我们的孩子是中国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文明之树根植于每个孩子心中。

上一篇:工程英语的基本语言特点及其翻译过程中的逻辑... 下一篇:请回答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