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湖景区免费模式与风景名胜区保护

时间:2022-09-08 10:11:01

浅析西湖景区免费模式与风景名胜区保护

[摘 要] 杭州免费西湖模式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其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未来综合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申遗成功后,西湖景区管委会面对西湖景区客流量超负荷的状况,通过大数据分析,结合基于高智能化手段的“限”、“疏”、“导”措施,对西湖景区的承载量进行系统性管理,达到优化游客旅游体验以及保护西湖的名胜古迹和生态环境的双重目的。其创新的发展模式与管理举措对我国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启示。

[关键词] 西湖景区;免费模式;风景名胜区;管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 F59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6)12-0057-02

一、引言

自2002年国庆节起,杭州市开始逐步对环西湖景区的部分景点实施免收门票措施,在国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旅游业发展的杭州现象。据统计,2004年,杭州市的游客增长率高达8.25%,2014年杭州接待国内游客更是达到10606万人次,是2002年免门票前的3.99倍,纷至沓来的游客使假日的西湖及周边景区人气很旺,甚至局部超载,有专家担心,超载会破坏西湖风景名胜资源。

在2011年西湖申遗期间,提交世遗大会的《世界遗产大会关于西湖的决议草案及OUV声明》中指出:西湖景区虽生机勃勃但也脆弱不堪。它能容纳的游客的数量相对来说较为可观,但如若超过平衡点,游客的需求及其对景观的影响可能会对景观遗产的真实性、参观质量和景区吸引力等产生负面影响。在西湖作为世界遗产的整体管理过程中,对景区的承载量管理尤为重要。那么,免费西湖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面对日益增长的游客量以及黄金周期间游客爆满的局面,应该如何对西湖景区的客流量进行控制?

二、免费西湖模式与效益分析

(一)“免费为主、收费为辅”模式

杭州西湖是我国首个免费开放的国家5A级景区。但西湖景区并非完全把所有景点免费开放。而是以“免费为主、收费为辅”的方式把“免费”与“收费”景点进行合理搭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管辖范围内的103处公园景点中,免费开放的有84处,收费的有19处,基本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主,例如灵隐飞来峰、岳王庙、六和塔、三潭映月、郭庄等。此法为西湖景区日常管理经费支持提供重要的经济来源。

(二)“吸引人气,带动产业链消费”模式,综合经济效益显著

免费西湖模式是一种超越传统门票经济旅游模式的创新,该模式“跳出门票窠臼吸引游客的大旅游概念,是舍小钱挣大钱之举”。自2002年杭州市政府提出“还湖于民”,西湖对游客免费开放十几年,以免费开放前杭州西湖每年2000多万的门票收入来计算,保守估计十年来少收取的西湖门票已接近三亿元。但实际上,旅游产业链效益,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以及间接创造的社会与经济财富远远高过门票价值。

以2006年为例,西湖景区内的商业铺面、各类游览车船等旅游服务设施设备的年租金高达5500多万元。免费旅游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并延长游客在该区域逗留的时间。游客给当地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翻倍增长。西湖景区湖滨国际名品街吸引了几十家国际顶级品牌专卖店;具有国际水平的酒店、餐饮、购物、文化、娱乐中心与特色商业街项目相继被带动起来。带动了景区周边以及杭州市酒店、餐饮、交通、零售、会展、通讯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形成良好的旅游休闲度假产业集群。同时也带动了杭州市淡季的旅游,优化了产业的结构,促进了杭州旅游向“观光、休闲、会展”三轮驱动的理想结构快速转变。

免费西湖模式为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提供高品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旅游体验的同时,为杭州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杭州旅游接待国内游客10606万人次,是2002年2652万人次的3.99倍。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743.9亿元,是2002年254.8亿元的6.8倍;入境游客人数达到326万人次,是2002年105.62万人次的3倍;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3.18亿美元,是2002年4.7亿美元的4.8倍;旅游总收入高达1886.33亿元,是2002年294.4亿元的6.4倍。

(三)自然生态环境效益

自然生态环境是重要旅游基础资源,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至2012年,杭州市政府总共拆除了影响西湖景观的60万平方米建筑,搬迁了景区265家单位,2791户居民;恢复了西湖“一湖双塔三岛三堤”的历史格局;恢复了0.9平方公里西湖湖面;恢复建设了10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完成了西湖疏浚工程和引配水工程,西湖平均水深增加到2.5米,西湖水质得到极大的改善。西湖优美的生态环境给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文化保护效益

在文物保护方面,经过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共恢复、重建、修缮了180多处人文景点,不但完善了西湖景区的景点格局和分布,同时还进一步丰富了这些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大提高了游客游览的体验感。此外,通过实施免费游西湖的模式,促使了游客的分流,对重点文物景点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数据显示,灵隐寺、岳庙两家全国重点文保景点年流量高达474和182万人次,2011年游客量分别下降到了413万人和128万人。国际遗产专家在对西湖申遗实地评估验收期间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赞叹西湖的景色和保护管理工作比文本描述的还要好。

(五)社会效益

杭州西湖位于城市中心地带,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经过十多年细致的开发与管理,西湖的综合保护与开发工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2004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获得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2005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被住建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西湖荣获全国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2007年,西湖成为首批5A级国家旅游景区称号;2008年,荣获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2010年,在游客满意度调查中,游客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满意度高达98.29%。被评为“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十大最具有经济活力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连续蝉联“中国最具有幸福感城市”的殊荣。

杭州西湖的免费模式的成功获得社会各界的赞赏,国内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旅游业界学者与官员也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评估,许多地区也逐步采取类似的模式将公共景区对公众进行免费开放。例如,2004年起,浙江省在全省范围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2008年,国家文物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博物馆免费开放;浙江诸暨打造的免费“西施故里”;2009年,山东济南大明湖景区开始实施免费开放;2010年,南京中山陵陵寝景区开始对游客免费开放。

三、保护措施创新

(一)纳入世界遗产保护体系

杭州市政府对西湖风景名胜区进行保护的一个关键战略性举措就是申请将西湖纳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此举在制度创新、资源分配、公众意识、社会重视程度等方面把对西湖的保护工作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西湖申遗的目的是保护西湖、造福后代,让西湖在活一个2000年。为此,杭州市政府承诺,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将坚持做到“六个不”:一是“还湖与民”目标不改变,坚持“免费开放西湖”不改变,使西湖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公园;二是“门票不涨价”。对因文物保护需要限制客流量的灵隐飞来峰、岳庙、六和塔、虎跑泉等景点的门票不涨价;三是“博物馆不收费”;四是土地不出让。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土地,杭州政府将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要求,严格保护好土地资源,绝对不搞经营性出让,坚决制止房地产开发项目,禁止设立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五是“文物不破坏”。杭州将始终本着“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原则,对各类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严格保护,不断完善保护体系,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修缮,积极挖掘整理历史文化碎片,出尽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六是“公共资源不侵占”。西湖是人民的西湖。西湖及周边地区的每一分湖面、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个景观,都是极其宝贵的公共资源,都要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共享。杭州将建立健全西湖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2011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宣布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

(二)经济杠杆的有效性

西湖申遗成功后,慕名而来的游客日益增多。逢年过节、游客蜂拥而至,最高峰日流量可高达200多万人次,西湖不堪重负。2014年西湖游客年客流量高达1.06亿人次,远远高于一些专家保守估计的3000万人次的承载量。

关于控制客流量的方法,其中常用就是通过经济杠杆。关于世界遗产风景区通过门票价格杠杆来控制客流量的方法在学术界和业界都存在较多讨论。徐嵩龄等(2013)认为,在免费模式下,原来营利性经营模式下的“一日游”转变成为多日游或多次游。这样,游客就可以根据景区的景点布局、客流拥挤情况以及自身体能和旅游偏好,选择个性化的旅游线路。将缓解景点的旅游负荷过载的情况,对景点的压力会减轻。李飞等(2013)研究显示类似于杭州西湖这样的市区景区门票价格与景区平均负荷强度的确存在U型曲线关系,但目前这种边际效应为负;而且世界遗产景区不存在U型曲线关系,所以“调节客流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管理机构利用景区强大的市场优势实行垄断定价的借口。原因是世界遗产地拥有稀缺性和独特性资源,具有较高的垄断性,其价格需求弹性小,涨价以控制客流量收效甚微。当游客慕名前往西湖游玩,是不会放弃像灵隐飞来峰和六和塔这些精华景点或标志性景点的。

(三)“限”、“疏”、“导”措施

在旅游旺季价格杠杆作用不明显的情况下,西湖管委会可以把“限客”和“疏客”有机结合起来。当灵隐寺、六和塔等主要景点游客人数超过极限时,控制入园人数;同时,“倡导”鼓励本地居民在节假日,尤其是“黄金周”期间“上山下乡”,将西湖让给外地游客,缓解热门景点的压力。

不得不提的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近些年杭州机动车每年以20万辆的速度迅猛增长。由机动车导致的空气污染也在威胁着西湖脆弱的生态环境。据统计,自2006年起,杭州西湖景区的PM2.5年均值从未达标,其中25%-35%的PM2.5来自机动车尾气。为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杭州市紧急执行机动车“限购”措施对机动车总量进行控制。为降低机动车辆对西湖环境的影响,2015年1月1日起,杭州市对西湖及周边地区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一是单双号“限行”、高排放车“限行”。二是打造低碳示范区,通过升级环西湖公交车车型,优化环湖公交班次、线路及换乘站点,提升公交调度水平,“分层、分对象”开辟水上交通线路,加密环湖道路公共自行车布点,优化拓展景区内电瓶车服务范围,实施出租车环湖定点上下客等多种形式,形成公交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水上交通、电瓶车“五位一体”的低碳交通方式,有效“疏导”人们的出行方式,打造低碳环保示范区。三是“倡导”“停车3分钟以上熄火”的行车方式,以及低碳环保的健康出行方式。

随着智慧旅游、智慧景区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日益成熟,西湖景区可以通过大数据、智能设备端以及云端系统整合,对西湖景区的客流量、车流量、停车位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控,即时掌握各个景点的排队长度、对比历史流量比较分析,进行流量预测,然后通过与游客智能设备端对接沟通,进而实现实时安全预警、拥挤报警,对游客出行进行有效的“限”、“疏”、“导”。此举可避免景区超负荷接待,提高游客游玩西湖的满意度,对西湖的名胜古迹也将起到保护作用。

五、总结

杭州西湖作为市区的景区,承担了让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功能,西湖景区管理委员创新性的选择了“舍小钱挣大钱”的免费西湖模式,通过将大多数西湖景点免费开放的模式,扩大游客量,从而带动景区及周边的配套休闲旅游服务产业链的发展,实现一系列的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与文化保护效益。杭州免费西湖模式为其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未来综合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面对客流量超负荷的状况,由于作为世界遗产的西湖景区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垄断性。如果单一以门票价格作为客流量调节杠杆,将收效甚微。因此,西湖景区管委会可以通过基于大数据分析,通过高智能化手段的“限”、“疏”、“导”措施,对西湖景区的承载量进行系统化管理,以达到优化游客旅游体验以及保护西湖的名胜古迹和生态环境的双重目的。

[参 考 文 献]

[1]郭淑娟.我国旅游景区免门票经营所需条件初探[J].法制经济,2008(4):85-86

[2]李飞,何建民,李玲.公共资源景区负荷强度对其门票价格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3(4):94-103

[3]刘思敏,刘民英.杭州西湖景区免费模式的实质及可复制性分析[J].旅游学刊,2011(10):50-57

[4]刘涛.杭州西湖风景区管理模式探究[J].杭州研究,2008(1):131-139

[5]宋子千.景区应该免费开放吗?[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27-31

[6]徐嵩龄,刘宇,钱薏红,汪秋菊.西湖模式的意义及其对中国遗产旅游经济学的启示[J].旅游学刊,2015(2):23-34

上一篇:汽车底部护板对风阻系数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一种悬架运动仿真快速建模方法研究